就在部落為未來的食物來源隱隱擔憂時,庫庫爾坎的意誌,開始了它更深層次的引導。
這一次,它不再僅僅通過夢境和星辰的暗示。
在一個月圓之夜,當部落舉行遷居後的第一次大型祭祀,感謝天地和星辰指引時,異象發生了。
夜空中,那由庫庫爾坎意誌勾勒出的羽蛇星辰圖再次清晰顯現,尤其是那顆位於蛇心的青白色星辰,光芒大盛,仿佛一隻冰冷的眼睛注視著大地。
緊接著,一道柔和而非凡的、混合著翡翠綠與暗金色的光柱,自星空垂落,並非直接落入人群,而是精準地投射在穀地邊緣、靠近河流的一處特殊土壤之上。
光柱持續了約兩三秒的時間,旋即就消散了。
但所有族人都被這神跡般的景象震懾,紛紛跪伏在地,口中念誦著某種模糊的禱告。
瑪蘭和祭司壯著膽子,帶領幾個族人,小心翼翼地走向光柱降落的地點。
在那裡,他們發現土壤中靜靜地躺著幾樣前所未見的東西。
那不是石頭,也不是已知的任何植物。那是幾束捆紮好的顆粒飽滿又色澤金黃的種子。
幾塊塊莖肥大形狀奇特的根莖類植物;還有幾株嫩綠的散發著清香的幼苗。
這些植物都隱隱流動著一層微不可見與那光柱同源的柔和光澤。
李熵隱通過庫庫爾坎的意誌,清晰地讀懂了這些贈禮的含義:那金黃的種子,是一種適應性極強、高產且耐儲存的穀物,玉米。
玉米也是後來瑪雅文明的基礎。
那肥大的塊莖,是易於種植、生長周期短的木薯。
那清香的幼苗,是一種未來能結出富含營養果實的植物,番茄。
還有纏繞在旁邊的、未來能結出豆類的藤蔓種子。
而在李熵隱生活的年代,豆類與玉米、南瓜正是被稱為中南美洲農業的三姐妹。
庫庫爾坎的意誌,以這種更直接的方式,流入瑪蘭和那位年邁祭司的意識。
不是模糊的指引,而是清晰具體的知識洪流。
如何用磨尖的木棍和石塊開墾土地,製造簡單的鋤頭。
如何根據河流的漲落周期,選擇最佳的播種時節。
如何將玉米、豆類和南瓜間種,利用它們不同的生長特性相互促進。
如何挖掘更複雜的灌溉網絡,將河水引到每一塊田地。
如何堆肥,利用草木灰和腐爛的植物增加土壤肥力。
等等等等.....
這些知識,如同刻印般,深深烙入了瑪蘭和祭司的腦海。
他們仿佛一瞬間就從依賴運氣和經驗的狩獵采集者,變成了通曉土地秘密的初代農人。
在庫庫爾坎意誌的持續指引下,整個部落被動員起來。
男人們不再僅僅外出狩獵,他們也揮舞著新製造的石鋤,開墾著河邊的沃土。
女人們小心翼翼地捧著那些神聖的種子,按照神明所授予的間距和深度,將它們播撒進土地。
孩子們負責驅趕偷食的鳥雀,老人們則坐在田邊,編織著更致密的籃子,準備用來收獲。
時間在辛勤的勞作中流逝。
當第一株嫩綠的玉米苗破土而出時,整個部落沸騰了!
他們圍著那小小的幼苗歡呼,仿佛看到了神跡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