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餓了好幾天,這天晚上終於有了食物,於是我們放開肚皮大吃特吃,足足吃了八條魚。
酒足飯飽之後,我們發現還剩下不少魚。
看著這些剩下的魚,我突然靈機一動:“我們得把魚烘乾,留著當乾糧。
這樣以後就算沒有食物,我們也不至於餓肚子。”
說乾就乾,我們立刻行動起來。
首先,我們在山洞頂部的岩石上,用石頭鑿出了十幾個小坑。
然後將細竹棍橫架在這些小坑上,一個簡易的晾架就做好了。
接著,我們開始處理剩下的魚。
我們先將魚清理乾淨,然後沿著魚腹剖開,小心地去掉內臟和魚骨,隻留下魚肉。
處理好後,我們再用海水將魚肉表麵的血汙衝洗乾淨。
之所以用海水,是因為海水裡的鹽分能起到防腐的作用,這樣可以讓魚乾保存得更久。
完成這些步驟後,接下來就是醃製了。
我們沒有鹽,隻能用洞壁上凝結的鹽霜——每天清晨,洞外的水霧會在岩壁上凝結成水珠,水珠蒸發後,就會留下一層薄薄的鹽霜。
我們用石頭將鹽霜刮下來,均勻地撒在魚肉上,輕輕按摩,讓鹽分滲透進魚肉裡
醃製好的魚肉,被我們掛在晾架上。
山洞裡通風很好,海風吹進洞裡,帶著鹹濕的氣息,能加速魚肉的乾燥。
我們還在晾架下方生了一個小火塘,用微弱的火焰烘烤魚肉,既能防潮,又能讓魚肉更快烘乾。
第一天,魚肉的表麵就變得有些發硬,水分漸漸流失,顏色也從粉色變成了深紅色。
第二天,魚肉的質地變得更加緊實,散發出淡淡的鹹香。
到了第三天,魚肉徹底烘乾了,變得硬邦邦的,用手一掰就能折斷,咬在嘴裡有嚼勁,帶著濃鬱的海味。
我們將烘乾的魚乾收起來,掛在山洞頂部的岩石上。
很快,洞頂就掛滿了魚乾,密密麻麻的,像一串串褐色的風鈴。
風吹過的時候,魚乾輕輕晃動,發出輕微的“沙沙”聲。
看著這些魚乾,我們心裡都踏實了許多——至少接下來的日子,不用再擔心餓肚子了。
我們在山洞裡住了大半個月,每天清晨釣魚,傍晚烤魚、曬魚乾,日子過得平靜而充實。
吳悠漸漸適應了這裡的生活,不再像一開始那樣哭鬨,還學會了幫我們撿柴、遞東西。
艾西瓦婭的傷口已經愈合,我的大腿也能正常走路了。
我們原本打算,等攢夠了足夠的魚乾,就再做一艘竹船,離開這個懸崖,回到水簾洞。
可天公不作美。
這天清晨,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變得陰沉起來。
烏雲像一塊巨大的黑布,從海平麵上迅速蔓延過來,遮住了太陽。
海風變得狂暴,呼嘯著穿過山洞,卷起地上的竹屑和塵土。
“要下雨了。”沈離歌望著洞外,眉頭皺了起來。
話音剛落,豆大的雨點就砸了下來,“劈裡啪啦”地打在洞外的岩石上,濺起一朵朵小水花。
沒過多久,雨點就變成了傾盆大雨,像無數根銀色的鞭子,抽打著海麵和森林。
海浪變得洶湧,巨大的浪頭拍打著崖壁,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水霧彌漫在空氣中,能見度不足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