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重新照耀,但映入“眼簾”的已非記憶中的畫卷。宇宙殘骸——這片被林凡命名為“初火之地”的區域——如同一個巨大無比、尚未冷卻的熔爐碎塊,內部充斥著光怪陸離的景象。
破碎的星體物質與規則碎片混合,形成綿延數百萬光年的彩色星雲,其中時而迸發出違背舊有物理定律的能量噴流。空間褶皺隨處可見,一步踏錯可能被傳送到殘骸的另一端,也可能墜入時間流速異常的區域。曾經穩定的物理常數在這裡變成了“區域性建異”,可能在一片星域內光速恒定,相鄰區域卻連物質形態都難以維持。
“可能性之洋”收縮至原本十分之一的大小,如同一個溫暖而相對穩定的氣泡,懸浮在“初火之地”相對平靜的核心區域。林凡的身影在其中若隱若現,氣息微弱,他大部分精力都用於維持這個最後避難所的穩定,以及緩慢地梳理周圍狂暴的規則亂流。
生存,成為了所有幸存者麵臨的第一要務。
最先與林凡取得聯係的,是“回音水母”群落。它們憑借其獨特的生物感知和維度親和性,在規則風暴中損失慘重,但核心群落得以保存。它們適應了新的環境,其感知網絡甚至能一定程度上預判局部規則的突變。
緊接著,一支由“星靈”殘存個體和部分守墓人“覺醒派係”單位組成的混合探險隊,依靠著對秩序的深刻理解和強大的邏輯推演能力,在一片剛剛穩定的規則碎片上建立了第一個前哨站——“基石之城”。他們開始嘗試測繪“初火之地”的規則地圖,尋找其他幸存者,並收集那些隨著規則崩解而散落出來的、來自古老時代的知識碎片。
陳浩還活著!
他和他麾下最精銳的一支特戰小隊,在最終吞噬降臨的刹那,恰好位於一座即將崩潰的守墓人戰爭堡壘內部。堡壘的毀滅過程陰差陽錯地形成了一個臨時的規則奇點,將他們拋射到了“初火之地”一個偏遠的、時間流速極快的角落。他們在那裡經曆了外界看來短暫、自身卻感覺漫長的掙紮,最終憑借著頑強的意誌和改造後的生存裝備,奇跡般地存活下來,並逐漸適應了那裡的異常時間流。當他們終於找到方法離開那片區域,與“基石之城”取得聯係時,外界才過去了平整數月。
重逢的喜悅被巨大的損失所衝淡。蘇晚晴、銀星載體、珈藍……許多熟悉的氣息,林凡再也感知不到。聯盟體係名存實亡,曾經的疆域概念已無意義。
然而,希望並未泯滅。
除了這些熟悉的文明火種,探索隊還在“初火之地”的各個角落,發現了許多從未記錄過的生命形態和文明遺跡。
有些生命直接由純淨的能量和規則符號構成,在特定的規則環境下誕生、演化;有些則像是舊宇宙某些文明概念或集體無意識的具象化,形成了光怪陸離的“概念生態圈”;甚至還有一些極其微弱、卻帶著古老滄桑氣息的意識碎片,它們似乎源自更早被吞噬者毀滅的宇宙,其殘骸在虛空中漂浮了不知多少歲月,最終隨著這次吞噬與反吞噬的過程,被意外地拋入了這片“初火之地”。
林凡將這些所有在毀滅後依然掙紮求存的意識與生命,統稱為“規則遺民”。
生存是艱難的。除了險惡的環境,遺民之間也並非一片和諧。為了爭奪相對穩定的規則區域、稀有的能量源或是散落的古老知識,衝突時有發生。一些在規則劇變中獲得了詭異力量或陷入瘋狂的個體或群落,也成為了新的威脅。
林凡並未強行乾涉。他深知,在這樣一片混亂的土地上,過度的秩序反而可能扼殺那來之不易的“可能性”。他更像一個沉默的守護者,維持著“可能性之洋”這片最後的淨土,並為那些尋求指引或陷入絕境的遺民,提供有限的幫助與庇護。
他利用“可能性之洋”的力量,緩慢地引導著“初火之地”規則的緩慢平複,如同一個園丁,小心翼翼地修剪著過於狂野的枝椏,期待著新的秩序能從混沌中自然生長出來。
同時,他從未忘記那個巨大的威脅。
他時常將感知延伸到“初火之地”那依舊脆弱不堪的邊界之外,凝視著那片仿佛永恒寂靜、卻又暗藏無儘危險的“虛空”。吞噬者雖然退去,但其存在本身,就如同懸在所有遺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他需要力量,需要更多了解這片新生之地,也需要找到更多誌同道合的夥伴,為那未知的將來做準備。
而就在他對一片新發現的、規則異常穩定的遠古遺跡進行探測時,遺跡深處,一個被塵埃掩埋了不知多少歲月的古老裝置,似乎因為他的力量波動而被意外激活,發出了一絲微弱的、卻帶著某種熟悉規則的……應答信號。
信號的另一端,似乎連接著一個……被遺忘的坐標。
喜歡末世:左手分解萬物,右手合成神請大家收藏:()末世:左手分解萬物,右手合成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