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翊軒那番關於“大樹與新苗”的比喻,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年輕一代心中漾開層層漣漪。他們開始更主動地觀察、更認真地思考,如何將父輩的根基與自己的枝葉更好地融合,又如何為更稚嫩的新苗鋪展生長的空間。
新苗的“第一課”
傅望玥和江念止主導的“光明傳承”計劃進入了新階段。她們不再僅僅組織夏令營或沙龍,而是發起了一個名為“家族微項目”的倡議。鼓勵十歲以上的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組成小組,提出一個能解決身邊小問題、或傳遞“玥光”精神微小亮光的項目方案。家族基金會將提供小額啟動資金和支持。
倡議一出,反響出乎意料地熱烈。
陸念楚的女兒陸昕12歲)聯合了另外三個孩子,提出了“樂伴夕陽”項目。他們計劃在征得同意後,定期去“玥光”旗下的老年康複中心,為那裡的爺爺奶奶演奏簡單的樂器、表演排演的小話劇,用陪伴驅散寂寞。葉星瀾知道後,主動提出可以給予一些音樂編排的指導。
嚴峻的孫子嚴皓13歲)則對季清北叔叔構建的網絡係統充滿好奇。他拉著幾個對編程有興趣的小夥伴,在季清北團隊一位工程師的遠程指導下,設計了一款簡單的、幫助有輕微認知障礙的老人進行記憶訓練的小遊戲app原型。雖然稚嫩,但邏輯清晰,充滿了關懷。
最讓人驚喜的是韓肆的小孫女韓玥9歲)。她看到哥哥姐姐們都有項目,也拉著傅承光,用彩紙和畫筆,親手製作了幾十張充滿童趣的“加油卡”,送給附近“玥光”社區康複站裡正在進行康複訓練的小朋友。卡片上歪歪扭扭的字跡和充滿陽光的圖畫,帶來了最直接樸素的鼓勵。
這些項目很小,甚至有些稚氣,但長輩們卻從中看到了難能可貴的品質:觀察力、同理心、嘗試將想法落地的行動力,以及最重要的——那顆願意去溫暖他人的心。
中堅力量的“承上啟下”
而作為家族中堅力量的周予安、傅望玥等人,則在實踐中更深刻地領悟著“承上啟下”的含義。
“全球康複智庫”與歐洲機構的合作步入正軌後,對方提出了一個極具前瞻性但也充滿挑戰的構想:建立一個跨文化的“敘事醫學”數據庫,收集並分析不同國家、文化背景下的患者疾病敘事,用以提升醫生的共情能力和治療的個性化水平。
這個項目涉及醫學、心理學、倫理學、數據科學和跨文化研究多個領域,極其複雜。周予安沒有立刻表態,而是先組織核心團隊進行了深入評估。
傅明睿和技術團隊評估了數據采集、存儲和分析的技術可行性;陸念楚分析了項目的長期投入產出比和可持續性;嚴峻則指出了數據匿名化、文化敏感性以及倫理審查方麵可能存在的雷區。
在充分了解難點後,周予安並沒有簡單地否決或批準。他帶著團隊的評估報告,再次來到了花房,請教顧寒音和蘇靜晚。
“敘事醫學……這是個好方向,”顧寒音仔細翻閱著報告,眼中閃爍著專業的光芒,“這不僅僅是數據,更是通往患者內心世界的橋梁。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引導敘事、如何解讀其中的隱喻和情感,需要非常謹慎的心理介入框架。”
蘇靜晚則從文化的角度補充:“不同地區對疾病、痛苦、生命意義的理解差異巨大。采集敘事時,需要像修複古物一樣,尊重其原有的‘包漿’和‘痕跡’,不能粗暴地標準化。”
兩位長輩的點撥,讓周予安團隊意識到,這個項目成功的關鍵,可能不在於技術或資金,而在於對“人”的深度理解與方法論上的極致審慎。
帶著這些洞見,周予安重新召集團隊,調整了項目方案。他們決定先設立一個由多國醫學專家、心理學家、倫理學家和文化學者組成的國際顧問委員會,由顧寒音和蘇靜晚擔任首席顧問,優先製定出詳儘的操作指南和倫理規範,再進行小範圍的試點。
這個決策過程,完美展現了新一代領導者的特質:他們尊重前輩的智慧,將其視為照亮前路的燈塔;同時,他們也具備獨立判斷和科學決策的能力,懂得將燈塔的光芒,轉化為自己航船上精確的導航儀。
無聲的沃土,有聲的未來
夜晚,家族舉辦了一場小型的“微項目”中期分享會。孩子們用略顯緊張但充滿熱情的語言,介紹著自己的項目進展。台下,周翊軒、宋雨霏和他們的老兄弟們看著,眼中是毫不掩飾的驕傲與溫柔。
“以前,我們總想著教他們什麼,”宋雨霏輕聲對周翊軒說,“現在看來,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創造一片肥沃的土壤,保護好他們與生俱來的善良、好奇和勇氣,讓他們自然地生長。”
周翊軒點頭,目光掠過台上那些小小的身影,又看向台下沉穩乾練的孫輩們:“是啊,老枝撐起天空,新枝舒展生機,而沃土無聲,滋養一切。聽,這沃土之上,已經有新聲在交響了。”
老宅之外,星輝滿天。庭院之內,新苗初啼,中堅沉穩,老一輩安然。一部屬於這個家族,也屬於這個時代的、波瀾壯闊而又溫情脈脈的交響曲,正奏響著充滿希望的嶄新樂章。
喜歡風起京華,攜手一生請大家收藏:()風起京華,攜手一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