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儀式的熱情逐漸沉澱,轉化為更加具體、瑣碎卻也充滿挑戰的日常。“玥光計劃”進入了緊鑼密鼓的實質建設階段,每一日的進展都凝聚著眾人的心血。
工地的挑戰
清晨的工地,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打樁機有節奏的轟鳴聲宣告著新一天的開始。然而,挑戰也隨之而來。
施工團隊在開挖地基時,遇到了一段未曾勘測到的鬆軟土層,這給基礎穩固性帶來了隱患。工頭急匆匆地找到正在現場協調的周景珩。
“周先生,這片土層需要額外的加固處理,可能會影響工期和預算。”工頭麵露難色。
周景珩眉頭微蹙,但並未慌亂。他立刻召集了項目工程師和傅時深——後者憑借其科技公司背景,對新型建築材料和結構技術也有所涉獵。經過緊張的現場勘查和數據測算,傅時深提出可以采用一種新型的輕質高強複合材料進行地基加固,既能保證強度,又能縮短養護時間。
“成本會有所增加,但能在可控範圍內,最重要的是能確保質量和整體進度。”周景珩在當晚的家庭會議上彙報了情況。周老爺子二話不說,直接表態:“安全和質量是第一位的,該花的錢不能省。”家族的支持,給了他莫大的底氣。
心靈的測繪
與此同時,康複中心的“軟性”建設也在同步推進。周玥、李芸和蘇念楊組成了“康複課程核心小組”,專注於課程體係和心理支持方案的細化。
她們邀請了幾位正在康複中的傷者及家屬舉行了一場小型座談會。聽著他們講述康複過程中的迷茫、痛苦、家庭的壓力以及對未來的恐懼,周玥感同身受,數次紅了眼眶。
“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物理治療師,”一位因車禍導致脊髓損傷的年輕女孩低聲說,“更需要有人告訴我們,這樣的人生,還值不值得過下去。”
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在場每一個人。李芸結合自身經曆,強調:“同伴支持至關重要。經曆過同樣黑暗的人,彼此之間更容易理解和點燃希望。”
蘇念楊因此萌生了新的想法:在藝術療愈課程之外,建立一個“同伴支持者”體係,讓像周玥、李芸這樣已經走出陰霾的康複者,經過培訓後,去陪伴和引導新入院的傷者。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讚同。
周景珩也從醫學角度提出,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心理評估與乾預係統,從入院開始就關注每一位傷者的心理健康。
藝術的溫度
蘇念楊的藝術療愈空間設計進入了深化階段。她不再僅僅滿足於美觀和功能性,更注重注入“溫度”。
她帶著畫板,長時間待在工地,捕捉光影在未來的房間內移動的軌跡,思考如何利用自然光營造寧靜或充滿生機的氛圍。她甚至親自嘗試使用輪椅,體驗空間是否真正做到無障礙,並根據體驗調整了家具布局和扶手高度。
她還發起了一個“征集故事”的活動,邀請項目組成員、未來的醫護人員以及關注項目的公眾,分享關於“勇氣”與“新生”的故事或意象。她計劃將這些故事的精髓,通過壁畫、雕塑或裝飾細節,融入到康複中心的環境之中,讓每一處空間都能訴說希望,給予無聲的慰藉。
周景珩看著她忙碌而充滿熱情的身影,眼中滿是欣賞與愛意。他知道,蘇念楊正在用她的方式,為這座建築注入靈魂。
遠方的回響
“玥光計劃”的影響力開始擴散出去。傅老爺子聯係的海外康複機構發來了合作意向書,希望能進行學術交流和人員互訪。蘇念晴和傅時深研發的智能康複設備,也因為在這個項目中的應用而獲得了更多關注,有風投機構主動接洽。
更讓人感動的是,一些聽聞此事的普通市民,甚至也有經曆過困難的個人,主動聯係周家,希望能夠捐款或擔任誌願者。雖然周家資金充足,婉拒了大部分捐款,但這份社會各界的善意讓周家人深受感動。
“我們不是在孤軍奮戰,”晚餐時,周翊軒感慨道,“這個項目連接起了太多人的善意。”
燈下的藍圖與泥土
夜晚,周景珩的書房儼然成了項目指揮部。牆上掛著巨大的工程進度表,旁邊是蘇念楊不斷修改的藝術療愈空間效果圖。書桌上,一邊是複雜的建築圖紙,另一邊是周玥她們精心撰寫的康複課程大綱。
周景珩和蘇念楊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時為某個細節爭論,有時又因一個絕妙的點子而相視一笑。他們的愛情,在這共同奮鬥的土壤裡,添了幾分戰友般的默契與堅實。
周玥的房間也亮著燈,她正和林燁一起,對著電腦屏幕完善“同伴支持者”的培訓手冊。她的臉上不再有受傷初期的陰霾,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被需要、有價值的光彩。
宋雨霏輕輕推開子女們的房門,送上溫熱的牛奶,看著他們專注的身影,既心疼又無比自豪。她知道,這些年輕的肩膀,正在扛起的不僅是一個建築項目,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與無數人的希望。
工地上的探照燈徹夜長明,與周家窗口的燈火交相輝映。一方是逐漸成型的水泥鋼筋骨架,另一方是充滿的理念與靈魂。
磚瓦在壘砌,心靈在靠近。這一章,沒有驚心動魄的轉折,隻有腳踏實地的前行。而真正的奇跡,往往就孕育在這日複一日的耕耘之中。
喜歡風起京華,攜手一生請大家收藏:()風起京華,攜手一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