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暖陽透過玻璃窗,灑在蘇念晴明顯隆起的腹部上,泛著柔和的光暈。與懷第一胎時的新奇與小心翼翼不同,這一次的孕育,帶著一份篤定與從容,也夾雜著更為複雜的責任與考量。
不同的心境
“媽媽,小妹妹什麼時候出來陪我玩呀?”三歲的大兒子傅予安用小手輕輕摸著媽媽的肚子,奶聲奶氣地問。他對於即將到來的弟弟或妹妹,充滿了天真爛漫的期待。
蘇念晴溫柔地握住兒子的小手,放在自己肚皮上,感受著那裡有力的胎動,笑著說:“很快了,安安就要當哥哥了,要保護小寶寶哦。”
與初為人母時那種混雜著焦慮與無限憧憬的心情不同,這一次,蘇念晴顯得更為沉穩。孕期的各種反應她已熟悉,營養搭配、產檢流程也了然於心。她不再需要像懷予安時那樣,事無巨細地查閱資料或緊張兮兮地谘詢醫生,周景珩和傅時深也顯然放鬆了許多,不再如臨大敵。
但這種從容背後,是更現實的挑戰。她需要平衡孕期、照顧年幼的予安、以及“玥光計劃”即將進入試運營的關鍵階段。
事業的平衡
康複中心的內部裝修和設備調試進入了最後衝刺期。蘇念晴作為核心技術負責人,無法完全抽身。但這一次,她更懂得如何分配精力。
她減少了去工地的次數,更多通過視頻會議和傅時深帶來的實時數據了解進展。她將主要精力放在核心算法的最終優化和操作界麵的用戶體驗審核上,確保其簡潔直觀,即使是非專業人士也能快速上手。
“這裡,圖標可以再大一些,顏色對比度要強,考慮有些使用者可能存在視力疲勞或手部細微操作不便的情況。”她指著屏幕,對研發團隊提出建議。這些細節的考量,往往源於她作為母親和準媽媽的那份極致耐心與體察。
傅時深成了她最得力的“代言人”和“執行官”,將她的想法精準地傳達給現場團隊,並將遇到的問題及時反饋給她。夫妻間的默契,在二次孕育和共同事業的打磨下,愈發醇厚。
家庭的調整
傅予安似乎一夜之間長大了不少。或許是感受到家庭關注點的微妙變化,他變得比以前更粘人,也常常模仿爸爸照顧媽媽的樣子,笨拙地給蘇念晴拿靠墊、遞水杯。
宋雨霏和蘇念楊將更多的精力投注在照顧予安和準備新生兒的用品上。整理予安幼時的衣物和玩具,彆有一番感慨。“時間過得真快,感覺予安這些小衣服還是昨天的事情。”宋雨霏摩挲著一件小小的連體衣,眼中滿是慈愛。
周景珩看著妹妹,偶爾會開玩笑:“看來我們‘玥光’以後還得考慮增設一個員工子女托管班,解決像你們這樣的雙職工家庭後顧之憂。”雖是玩笑,卻也透露出他對家庭支持體係的更深思考。
傳承的意味
一次家庭晚餐後,蘇念晴靠著沙發休息,傅予安趴在她腿邊聽胎教故事,傅時深坐在一旁處理郵件,畫麵寧靜而溫馨。
蘇念晴撫摸著肚子,對傅時深輕聲說:“感覺這次懷孕,和懷予安時很不一樣。那時候更多是好奇和興奮,現在……除了喜悅,更多了一份責任感和一種奇妙的‘傳承’意味。”
她望向正在認真聽故事的予安:“我們在參與建造一個幫助他人重獲新生的地方,同時,我們自己的家庭也在孕育新的生命。這種感覺很奇妙,好像我們做的這一切,不僅僅是為了當下,更是為了予安,為了肚子裡這個孩子,為了他們將來能看到一個更溫暖、更有希望的世界。”
傅時深握住她的手,目光柔和:“所以我們更要努力,把‘玥光’做好,把我們的家經營好。這是我們能留給孩子們,最好的財富。”
並行不悖的希望
康複中心內部,燈火通明,工人們在進行最後的收尾工作,嶄新的設備陸續進場,等待著被賦予使命。而在周家,溫暖的燈光下,是等待著新生命降臨的期盼與忙碌。
蘇念晴的二次孕育,如同“玥光計劃”一樣,都處於一個承前啟後的關鍵節點。一個代表著周家與社會責任的延伸,一個象征著血脈與家庭希望的延續。兩者並行不悖,交織成一幅關於成長、愛與未來的豐富圖景。所有人都相信,當康複中心正式點亮燈光,迎接第一批使用者的時候,也差不多是這個小家庭迎來新成員的時刻,雙重的喜悅與希望,必將如期而至。
喜歡風起京華,攜手一生請大家收藏:()風起京華,攜手一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