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穿透薄霧,溫柔地照亮了“玥光康複中心”那嶄新的牌匾。今天,是它正式對外開放,迎接第一批使用者的日子。沒有盛大的慶典,隻有井然有序的準備工作,以及彌漫在空氣中的、肅穆而溫暖的期待。
第一縷曙光
周景珩身著白大褂,與核心醫療團隊早早便站在大廳迎接。蘇念楊也在現場,她有些緊張地整理著藝術療愈室最後一盆綠植的葉子,確保每一個細節都完美。周玥則由林燁陪伴,在專門的接待區準備著,她將以“同伴支持者”和項目聯合發起人的身份,給予首批入住者最真誠的歡迎。
第一位登記入住的,是一位因工傷導致脊髓損傷的年輕工程師,名叫陳默。他坐在輪椅上,由年邁的父母推著,臉上帶著創傷後的麻木與疏離。周景珩親自上前,蹲下身,與他平視,溫和地介紹著環境和接下來的評估流程。沒有過多的同情,隻有專業的尊重和平等,這讓陳默緊繃的神色略微鬆動了一絲。
緊接著到來的,是一位在車禍中失去右臂的舞蹈老師李悅。她美麗的臉上還帶著未乾的淚痕,眼神倔強又脆弱。蘇念楊迎了上去,沒有過多言語,隻是輕輕引導她看向藝術療愈室裡那些色彩斑斕的畫材和雕塑工具。“在這裡,你依然可以創造美,用任何你喜歡的方式。”蘇念楊的話語輕柔卻充滿力量。李悅的目光在那些顏料上停留了很久,微微點了點頭。
還有因中風後需要恢複肢體功能的退休教師,有因意外燒傷需要進行心理重建的年輕人……每一個到來者,都帶著各自的故事和傷痛。“玥光”的大門,如同一個寧靜的港灣,開始接納這些經曆風雨的舟楫。
運作的初章
康複中心迅速而平穩地運轉起來。物理治療區內,治療師根據周景珩團隊製定的個性化方案,引導使用者進行著各項訓練,智能康複設備精準地記錄著每一次用力的數據。空氣裡回蕩著治療師溫和的指令和使用者努力的喘息聲。
心理輔導室內,低沉的傾訴與專家引導性的提問交織。藝術療愈室裡,李悅第一次拿起畫筆,顫抖著在畫布上畫下了一道不確定的色塊,蘇念楊安靜地陪在一旁,隻在必要時給予鼓勵的眼神。
周玥的“同伴支持”也悄然開始。她在午後陽光充足的休息區,與陳默“偶遇”,她沒有談論他的傷勢,隻是分享了自己最初無法站立時的迷茫和後來如何找到生活新支點的經曆。沒有說教,隻有共鳴。陳默沉默地聽著,但在周玥離開時,低聲說了一句“謝謝”。
這一切,都被周景珩和蘇念楊看在眼裡。他們站在中央監控室確保隱私的前提下),看著各個功能區傳回來的、充滿生機的畫麵,相視一笑,心中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成就感。藍圖,終於變成了鮮活的生活。
家的新律動
與此同時,周家的生活也因小望舒的加入,奏響了新的樂章。
傅家彆墅裡,嬰兒的啼哭、咿呀學語聲和傅予安作為哥哥逗弄妹妹的笑聲,交織成最動聽的背景音。蘇念晴在月嫂和家人的幫助下,身體恢複得很好,臉上洋溢著滿足的母性光輝。她開始嘗試遠程處理一些“玥光”技術團隊的郵件,傅時深則嚴格把控著她的工作量,確保她以休養為主。
傅時深成了名副其實的“奶爸”,換尿布、衝奶粉的手法日益嫻熟,甚至能在哄睡女兒的同時,用耳機參加跨國視頻會議。他看著搖籃裡女兒恬靜的睡顏,再看向正在指導予安畫畫的妻子,覺得人生從未如此充盈。
宋雨霏和周翊軒享受著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常常過來幫忙,看著兩個小孫輩,滿眼都是慈愛。三位老爺子也時不時過來“視察”,傅老爺子抱著重孫女就不肯撒手,連聲說這小模樣像極了念晴小時候,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交織的旋律
夜晚,周景珩和蘇念楊回到家中,身上還帶著康複中心特有的消毒水氣味,但眉宇間是滿足的疲憊。
他們先去傅家看了小望舒和予安,分享著康複中心第一天的點滴。
“陳默今天在器械上多堅持了五分鐘。”
“李悅在畫布上畫下了第二筆顏色,雖然還是很猶豫,但她在嘗試。”
“周玥姐和那位陳工程師聊了半個小時,走的時候,我看到他眼神沒那麼灰暗了。”
蘇念晴聽著,眼中閃著光:“真好,感覺我們真的在做一件能改變人生命軌跡的事情。”
傅時深抱著女兒,接口道:“而這一切的起點,就在這裡。”他低頭親了親女兒柔嫩的臉頰。
窗外,城市的燈火與“玥光”康複中心亮起的、象征著希望與守護的燈光連成一片。門內,是新生命的呢喃與家庭溫暖的絮語。社會的責任與家庭的脈動,在此刻和諧共鳴。新生之門,已在“玥光”開啟;而幸福之家的故事,也因新成員的加入,翻開了更加溫馨綿長的一頁。未來,如同舒舒清澈的眼眸,充滿了無限可能。
喜歡風起京華,攜手一生請大家收藏:()風起京華,攜手一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