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時分,紫藤花苞初綻,如同串串紫色的風鈴垂掛在廊架。“三姓家園紀念亭”終於徹底完工,靜靜地坐落在“玥光”康複中心旁,與主建築相得益彰,成為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一道溫馨而雋永的風景。
落成家宴
亭子落成這天,三家人沒有舉行任何對外儀式,而是選擇在此舉辦一場純粹的家宴。亭子中央擺放著寬大的原木桌凳,是蘇老爺子特意挑選的,觸感溫潤。周家、蘇家、傅家的老中青少四代人齊聚亭下,歡聲笑語打破了花園往日的寧靜。
桌上擺滿了各家的拿手菜和從相熟老字號訂來的點心,茶香嫋嫋,混合著花香和木香,沁人心脾。小望舒被放在鋪著軟墊的嬰兒車裡,好奇地睜大眼睛看著亭頂精美的雕花。傅予安則興奮地和幾位表兄弟在亭子周圍的草地上追逐嬉戲。
三位老爺子坐在上首,看著眼前這濟濟一堂、和睦融洽的景象,臉上是掩飾不住的滿足和欣慰。周老爺子端起茶杯,以茶代酒,聲音洪亮卻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動情:“今天,咱們三家的這個‘小窩’算是正式落成了。往後,這裡就是咱們自家人說話、歇腳的地方。看著你們這些小輩,能把我們老一輩的情誼接過去,還能做得更好,我們,放心了!”
這番話,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能打動人心。周景珩、蘇念楊、傅時深、蘇念晴等人紛紛舉杯,心中湧動著對長輩的敬意與對家族傳承的使命感。
往事的回響
酒過三巡,氣氛愈發鬆弛。在這樣具有象征意義的地點,話題自然而然地引向了更深的層麵。
傅老爺子看著亭角那個小小的火鳳凰標誌,感慨道:“想起‘玥光’剛提出來的時候,我還擔心景珩他們年輕人,能不能扛得起這麼重的擔子。現在看來,是我多慮了。他們不僅扛起來了,還做得超出了我們所有人的預期。”
“是啊,”蘇老爺子接口,目光掃過正在細心給女兒喂飯的蘇念晴和一旁與周景珩低聲討論著康複中心新病例的傅時深,“念晴這孩子,當了媽媽後,考慮問題更周全了。時深也變得比以前更沉穩,知道顧家了。還有念楊和景珩,一個把藝術融入療愈,一個把醫學管理得井井有條。玥丫頭更是了不起,用自己的光,照亮了彆人。”
周老爺子聽著老友們對孫輩的誇讚,雖然臉上依舊嚴肅,但眼角細密的皺紋卻舒展開來,顯露出內心的驕傲。他難得地沒有反駁,隻是輕輕“嗯”了一聲,一切儘在不言中。
這番對話,讓周翊軒、宋雨霏、蘇清河這一代人也感觸良多。他們見證了父輩的奮鬥,也正見證著子輩的崛起,這種承上啟下的責任感,在此刻顯得格外清晰。
未來的期許
夜色漸濃,花園裡的地燈亮起,將紀念亭籠罩在一片柔和的光暈中。大人們還在亭內閒話家常,孩子們則被保姆帶回室內休息。
蘇念楊依偎在周景珩身邊,看著亭外搖曳的花影,輕聲道:“我覺得這個亭子,就像一個精神的錨點。無論我們以後遇到什麼困難,或者‘玥光’未來會發展到哪裡,隻要回到這裡,就能想起我們最初的初心和支撐著我們的這份家族力量。”
周景珩握緊她的手,目光堅定而溫柔:“沒錯。它提醒我們,所有宏大的事業,都源於最純粹的情感和最堅實的支持。我們會把‘玥光’辦好,也會把這個家守護好。”
傅時深攬著蘇念晴,也加入了談話:“等舒舒和予安長大了,我們要常帶他們來這裡,給他們講太公們的故事,講‘玥光’的故事,讓這份情誼和責任感,一代代傳下去。”
三位老爺子聽著小輩們的對話,相視而笑,眼中是了無遺憾的安然。他們知道,他們親手搭建的,不僅僅是一座物理意義上的亭子,更是一個精神的傳承之所。
薪火永續
夜深,家宴散去,人群漸離。紀念亭在夜色和燈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寧靜莊重。它默默地矗立在那裡,與不遠處依舊亮著部分燈光的“玥光”康複中心相互守望。
一邊,是持續傳遞著社會大愛、致力於他人新生的專業機構;另一邊,是凝聚著家族小愛、象征著血脈與情誼薪火相傳的精神家園。
月光如水,流淌過亭子的飛簷,也流淌過康複中心的窗欞。周家的故事,在三姓情誼的深厚根基上,在“玥光”事業的廣闊平台上,在新生代的蓬勃朝氣中,繼續向前鋪陳。這座小小的紀念亭,如同一個永恒的承諾,見證著過去,承載著現在,也凝望著那充滿無限希望的未來。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喜歡風起京華,攜手一生請大家收藏:()風起京華,攜手一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