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言之的離開,並未讓“玥光”和周家恢複到此前的平靜。相反,他留下的技術構想與那份微妙的情感漣漪,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蕩開的波紋持續擴散,推動著每個人向著新的方向思考與行動。
技術的落地
書房裡,周景珩、傅時深和蘇念晴通過視頻)開始了更具體的技術落地探討。顧言之留下的意向書和初步算法模型隻是一個起點,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將其與“玥光”現有的設備、流程以及嚴格的醫療規範無縫對接。
“算法的黑箱問題必須解決,”周景珩指著文檔中的一處,“醫生和治療師需要理解ai做出某個推薦背後的邏輯,否則無法承擔最終的醫療責任。”
傅時深點頭:“我們需要一個可解釋性界麵,將算法的決策過程以醫生能理解的方式可視化。同時,數據安全和患者隱私是紅線,所有數據必須進行嚴格的匿名化處理,本地服務器優先。”
蘇念晴則從臨床角度提出:“係統需要設置‘醫生否決權’,在任何時候,主治醫師都有權越過ai建議,執行基於自身經驗的方案。ai應該是輔助,而非取代。”
這些務實而謹慎的討論,確保了新技術在帶來效率提升的同時,不會犧牲“玥光”一直秉持的“以人為本”和“安全至上”的核心原則。一個由周景珩牽頭,傅時深負責技術實施,蘇念晴負責臨床適配的“ai康複輔助係統”項目小組悄然成立。
心事的生長
周景瀾的生活似乎並未因顧言之的離開而有太大改變,她依舊每日往返於學校和圖書館,埋首於醫學典籍和論文之中。但細心的人會發現,她的書桌上多了一個小小的、造型簡潔的電子相框,裡麵循環播放著一些抽象的科技感圖案——那是顧言之團隊官網的屏保圖片。她參與遠程研究工作的申請已經提交,正在等待初步的測試任務。
她偶爾會在家族群裡看到顧言之與周景珩或傅時深討論技術問題的片段,那些複雜的專業術語在她眼中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連接著大洋彼岸那個專注身影的橋梁。她沒有主動聯係他,隻是將這份朦朧的好感與仰慕,悄然轉化為更努力學習的動力。她希望有一天,自己能以更平等的姿態,站在那個領域裡,與他對話。
蘇念楊將這一切看在眼裡,在一次姐妹間的下午茶時,她狀似無意地對周景瀾說:“優秀的男性通常欣賞同樣獨立、有追求的女性。做好自己,不斷提升價值,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周景瀾聽懂了堂姐的弦外之音,臉頰微紅,卻堅定地點了點頭。
日常的韻律
在宏大敘事與細微心事的交織下,周家的日常依舊按照自己的節奏流淌。
康複中心裡,林曉的進步神速,已經可以脫離助行器,僅憑手杖進行短距離行走。他臉上陰鬱儘散,甚至成了康複中心的“明星學員”,常常以自己的經曆鼓勵新來的病友。那位在藝術療愈中找到出口的女孩,作品愈發大膽和富有表現力,她為自己畫了一幅肖像,雖然疤痕仍在,但眼神充滿了力量。這些點點滴滴的轉變,是“玥光”存在意義最平凡的證明,也是最動人的篇章。
家裡,小望舒開始嘗試爬行,探索的範圍越來越大,常常讓看護她的長輩們手忙腳亂。傅予安則儼然一副“小大人”模樣,會在妹妹試圖抓危險物品時,一本正經地製止:“舒舒,不可以!”童言童語逗得大家開懷大笑。
三位老爺子依舊雷打不動地在紀念亭聚會,話題偶爾也會從棋局茶藝,飄到孫輩們的新項目和新動態上,言語間滿是“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感慨與自豪。
昭昭前路
一個月後的家庭會議上,周景珩正式通報了“ai康複輔助係統”一期研發的初步規劃和時間表。項目將分階段進行,先在少數誌願患者中進行封閉測試,不斷完善後再逐步推廣。
“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周景珩總結道,“但方向是清晰的。‘玥光’不能停留在現狀,我們必須主動擁抱變化,利用一切可能的技術,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傅時深展示了幾款正在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的新一代智能康複設備原型,它們將更好地與未來的ai係統兼容。蘇念晴也分享了她在優化人機交互界麵方麵的新想法。
看著年輕一代如此富有朝氣和行動力,周翊軒欣慰地對宋雨霏說:“看來,我們真的可以開始考慮慢慢放手,去實現我們環遊世界的計劃了。”
宋雨霏笑著點頭,目光卻依舊留戀地看著孩子們忙碌而充實的身影。
顧言之帶來的波瀾,正逐漸轉化為推動“玥光”走向更廣闊天地的具體動力。而那悄然萌發的情感種子,則在知識的澆灌和自我的成長中,靜待可能的未來。
餘波未平,漾開新的期待;前路昭昭,儘是一片充滿希望與可能的晨光。周家的故事,永遠向著下一個篇章,從容而堅定地翻頁。
喜歡風起京華,攜手一生請大家收藏:()風起京華,攜手一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