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柴皇子,重生後天下獨尊
吳亦楓在壽宴上的驚豔表現,讓整個東璃國皇室都為之震動。原本被視為廢柴的他,竟如一顆突然崛起的新星,光芒刺痛了許多人的眼睛,其中便包括大皇子吳以明。
吳以明表麵上依舊是那副寬厚溫和的模樣,見人便帶著三分笑意,可心中卻早已對吳亦楓的崛起充滿了忌憚與陰狠。他深知,吳亦楓的改變,將會成為自己爭奪皇位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這個吳亦楓,近來行事太過出人意料,必須想個法子,挫挫他的銳氣。”吳以明坐在書房中,眉頭緊鎖,對著身旁的心腹謀士說道。
那謀士微微躬身,眼中閃過一絲狡黠:“殿下,吳亦楓雖在武鬥方麵嶄露頭角,但聽聞他向來不擅文事。我們不妨從這方麵下手,設計一場文鬥,讓他在皇帝和群臣麵前原形畢露。”
吳以明眼中一亮,微微點頭:“此計甚妙。隻是,該如何設計這場文鬥,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謀士嘴角勾起一抹弧度,湊近吳以明,低聲說了起來。吳以明聽著,臉上漸漸露出滿意的笑容。
幾日後,朝堂之上,氣氛有些異樣。吳以明站在殿中,率先出列,對著皇帝拱手說道:“父皇,近日兒臣聽聞朝中諸位皇子都才華橫溢,兒臣想著,不妨舉辦一場文鬥,一來可讓諸位皇子切磋學問,二來也可為父皇分憂,看看哪位皇子對治國理政之策見解獨到。”
皇帝聽聞,微微皺眉,心中暗自思忖:這吳以明突然提議文鬥,莫非有什麼彆的心思?但又一想,讓皇子們多切磋切磋,也能看出他們的才能,便點頭應允:“準了。不知以明你打算如何安排這文鬥?”
吳以明心中一喜,連忙說道:“父皇,此次文鬥,可分為三個環節。第一環節為諫言獻策,讓皇子們針對當下東璃國麵臨的問題提出解決之策;第二環節為賦稅難題,考校皇子們對國家財政賦稅的見解;第三環節則是古籍辯論,以彰顯皇子們的學識底蘊。”
皇帝思索片刻,覺得這安排倒也合理,便說道:“既如此,便讓諸位皇子準備準備,三日後,在禦花園舉行文鬥。”
退朝之後,消息很快便傳到了吳亦楓耳中。他心中冷笑:“吳以明,果然沉不住氣了。這場文鬥,必定是你設下的陷阱,不過,我又豈會怕你。”
回到皇子府邸,吳亦楓立刻開始準備。他深知,這一次,絕不能掉以輕心。雖然自己重生後惡補了許多知識,但麵對吳以明精心設計的陷阱,還是需要全力以赴。
王婉茹聽聞此事後,也匆匆趕來。她看著吳亦楓,眼中滿是擔憂:“亦楓,此次文鬥,吳以明必定有所圖謀,你可要小心。”
吳亦楓微微一笑,握住王婉茹的手:“婉茹,放心吧。我既已知曉他的心思,便不會讓他得逞。這幾日,我需閉關準備,府中之事,便勞煩你幫我留意一二。”
王婉茹堅定地點點頭:“你放心去準備,府中一切有我。”
接下來的幾日,吳亦楓閉門不出,日夜研讀各類書籍,思考當下東璃國麵臨的種種問題。他憑借著前世的記憶和重生後的積累,對國家大事有了更為深刻的見解。
與此同時,吳以明也在緊鑼密鼓地安排著。他暗中勾結了朝中幾位頗有影響力的文官,讓他們在文鬥時,故意刁難吳亦楓。隻要吳亦楓在文鬥中出醜,他便能借此機會,在皇帝和群臣麵前,徹底打壓吳亦楓。
三日後,禦花園中,氣氛緊張而又熱烈。皇帝高坐主位,群臣分列兩旁,諸位皇子也都神色各異,等待著文鬥的開始。
吳以明站在園中,環顧四周,心中暗自得意:“吳亦楓,今日便是你的死期。我倒要看看,你這個不學無術的廢物,如何應對這場文鬥。”
隨著太監的一聲高呼:“文鬥開始!”第一環節諫言獻策正式拉開帷幕。
太監宣讀題目:“當下東璃國邊境時有匪患侵擾百姓,且近年來旱災頻發,糧食減產,民不聊生。諸位皇子,可有良策解決此二難題?”
眾皇子紛紛陷入沉思,片刻後,便有人開始發言。
二皇子吳昊澤率先站了出來,他撓了撓頭,大聲說道:“父皇,兒臣以為,邊境匪患,隻需派遣大軍圍剿便是。至於旱災,可讓百姓們多求神拜佛,祈求上天降雨。”
皇帝聽後,眉頭微皺,心中不滿:“此等蠢笨之策,虧你說得出口。”
接著,其他幾位皇子也陸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但大多都中規中矩,未能讓皇帝滿意。
輪到吳亦楓時,他從容不迫地站了出來,對著皇帝拱手說道:“父皇,兒臣以為,邊境匪患,一味地圍剿並非良策。可先派遣細作,深入匪巢,了解其內部情況,分化瓦解。同時,在邊境設立關卡,加強巡邏,斷絕匪患與外界的聯係。至於旱災,一方麵可興修水利,引渠灌溉,另一方麵,可推廣耐旱作物的種植,提高糧食產量。此外,朝廷還可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穩定民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皇帝聽著吳亦楓的回答,眼中閃過一絲驚喜。他沒想到,這個向來被視為廢柴的皇子,竟能提出如此切實可行的良策。
吳以明心中一緊,連忙說道:“父皇,吳亦楓所言雖有幾分道理,但實施起來談何容易。且他所說的興修水利、推廣耐旱作物,皆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恐加重百姓負擔。”
吳亦楓微微一笑,看向吳以明:“大皇兄此言差矣。興修水利雖需耗費一時之力,但從長遠來看,可保農田灌溉,受益無窮。推廣耐旱作物,也是為了應對旱災,保障糧食供應。至於開倉放糧,乃是朝廷應儘之責。隻要合理規劃,又怎會加重百姓負擔?”
群臣聽著兩人的爭論,紛紛點頭。有的暗自佩服吳亦楓的見解,有的則為吳以明的刁難感到不滿。
皇帝擺了擺手:“好了,亦楓所言有理,此環節,亦楓勝出。”
吳以明心中不甘,但也隻能暫時隱忍。他將希望寄托在了接下來的賦稅難題和古籍辯論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