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共犯結構?
窗外的城市華燈初上,霓虹閃爍,勾勒出冰冷建築群的輪廓,仿佛一座巨大的、精密運轉的機械叢林。然而,在蕭悅知此刻的眼中,這片繁華之下,正潛藏著一條幽暗、粘稠的暗流,它將那些看似無關的受害者串聯起來,指向一個共同的黑洞——“心象”心理谘詢中心。
葉楓臨離開後,辦公室裡隻剩下蕭悅知一人。白板上的照片、線索圖、符號拓印,在慘白的燈光下顯得格外刺眼。她環抱雙臂,指尖無意識地掐著手臂,試圖用細微的痛感驅散心底不斷滋生的寒意。
“共犯結構……”
她低聲咀嚼著這四個字。不是單個的、心理扭曲的連環殺手,而是一個……團體?一個模仿著某個早已湮滅在曆史塵埃中的秘密結社,在現代都市的陰影裡,進行著一場場血腥而充滿儀式感的謀殺。
這個想法讓她不寒而栗。單個的罪犯,無論多麼狡猾殘忍,其行為模式總有跡可循,其活動範圍總有邊界。但一個組織,一個有著共同信念無論這信念多麼荒誕)的團體,意味著更嚴密的分工,更廣泛的網絡,更強大的隱匿能力,以及……更難以預測的下一步。
葉楓臨沒有肯定,但也沒有否認。他那模棱兩可的態度,本身就像是一種默認。他引導她思考“儀式”背後的心理動機,以及“心象”中心的關聯。
動機?儀式?
蕭悅知走到白板前,目光死死鎖定在那三個詭異的符號上。第一個,發現於設計師死亡現場,線條尖銳,如同撕裂的星辰;第二個,留在鋼琴家的家中,蜿蜒扭曲,似蛇又似藤蔓;第三個,葉楓臨預警的、與水相關的,尚未出現,但已然像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心頭。
這些符號,根據局裡那位老學究符號專家不情不願的初步判斷,確實與那個名為“認知重構”的結社有關。結社信奉通過特定的儀式和符號,打破個體固有的認知框架,從而達到“升華”或“淨化”。簡單來說,就是一群古代的神棍,用一套複雜的方法給人洗腦。
現代的模仿者……他們想“重構”什麼?受害者的認知?還是通過這種血腥的表演,向外界傳遞某種信息?或者,兩者皆有?
而“心象”中心,這個看似專業、光鮮的心理機構,在這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篩選者?引導者?還是……策源地?
所有受害者,都在那裡有過就診記錄。這絕非巧合。是凶手在選擇與“心象”中心有關的人下手,以此挑釁或達成某種象征意義?還是“心象”中心本身,就在無形中將這些人標記為“目標”?
蕭悅知的太陽穴突突直跳。她回想起白天在“心象”中心突擊調查時的情景。窗明幾淨,設施先進,工作人員專業而禮貌,負責人更是配合得無可挑剔,所有記錄井井有條,仿佛一張精心編織的、毫無破綻的網。
然而,洗手間裡那兩名員工壓低的交談聲,此刻卻異常清晰地在耳邊回響——
“這次‘篩選’的標準是不是太嚴苛了?”
“噓……小點聲!‘覺醒’本就是少數人的幸運,或者說……不幸?”
“篩選”……“覺醒”……
這兩個詞如同冰錐,刺穿了白天所有官方的、程式化的表象。她們在篩選什麼?什麼樣的“覺醒”會與“不幸”掛鉤?這難道就是連接凶手或凶手們)與“心象”中心的關鍵?那些受害者,是被“篩選”出來的,用於某種“覺醒”儀式的祭品?
蕭悅知猛地坐回椅子,打開內部數據庫,再次調出三名受害者的詳細檔案。時尚設計師林薇,鋼琴家陳默,以及剛剛遇害的前心理谘詢師張雅。她逐字逐句地閱讀,不放過任何細節,試圖找出除了“心象”中心就診記錄之外的、更深層的共同點。
工作性質?社會階層?居住區域?生活習慣?……似乎都沒有明顯的交集。
她將目光投向他們的心理健康評估報告來自“心象”中心提供的、看似正常的版本)。林薇,因創作瓶頸和焦慮情緒就診;陳默,因演出壓力和輕度抑鬱就診;張雅,作為前員工,她的就診記錄顯示是因職業倦怠進行疏導。
表麵看,合情合理。都市人常見的心理困擾。
但蕭悅知不信。如果隻是這樣,為什麼是他們?為什麼是他們以那種極具儀式感的方式被殺害?
她想起葉楓臨的話——“思考儀式背後的心理動機”。
凶手或團體)不是在隨機殺人,也不是單純的仇殺或情殺。每一個現場,都是一次“創作”,一次“演示”。紅色的雨夜,密閉工作室的詭異藝術裝置;寂靜家中,被精心擺放的鋼琴與符號;還有即將到來的,與水相關的……祭壇?
這些儀式,是為了滿足凶手的表演欲?控製欲?還是真的相信,通過這種特定的死亡方式,能夠達成某種超自然的效果?比如……“認知重構”?
那個古老的結社,信奉的就是這一套。現代的模仿者,是否也沉浸在這種瘋狂的信仰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如果是團體作案,那麼分工可能是什麼?有策劃者,負責設計儀式和選擇目標;有執行者可能不止一個),負責動手;有可能還有信息提供者,負責清理痕跡,甚至……乾擾調查。
乾擾調查……
蕭悅知的心猛地一沉。警隊內部的疑雲再次浮現。幾次布控都慢了半拍,信息似乎總在關鍵時刻泄露。她之前隻是模糊地懷疑,現在,這種懷疑有了更堅實的土壤——如果存在一個共犯結構,那麼這個結構在警方內部有一雙眼睛,或者一雙手,是完全可能的。
這雙眼睛,會是誰?是哪個看似儘職儘責的同事?還是某個……她從未懷疑過的人?
壓力像無形的巨石,從四麵八方擠壓而來。外部是隱藏在暗處的、組織化的殘忍殺手;內部是可能存在的背叛與掣肘;身邊,還有一個身份成謎、亦正亦邪的葉楓臨,他提供線索,卻又隱藏著更多的秘密,他與“心象”中心,與那個結社,與她的過去,似乎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她感覺自己像落入一張巨大蛛網的飛蟲,越是掙紮,被粘附得越緊。而那張網的中心,就是迷霧重重的“心象”中心。
不能再等了。不能等到第三個符號出現,不能等到下一個受害者殞命。
官方渠道的調查,顯然已經受到了某種力量的監控和限製。那些電子記錄,可以被修改,可以被隱藏。想要找到真正的核心,必須繞過這些屏障。
一個念頭在她心中瘋狂滋生——夜探“心象”中心。
不是以警察的身份,而是以一個追尋者的身份。她要去找那些未被電子化的、最原始的記錄,去找可能存在於角落縫隙中的、被官方報告忽略或掩蓋的真相。
這個決定極其冒險。擅自潛入私人場所是嚴重違紀,一旦被發現,不僅職業生涯可能終結,更會打草驚蛇,讓本就隱蔽的敵人藏得更深。
但她還有彆的選擇嗎?警隊的調查步履維艱,內鬼可能就在身邊,葉楓臨的信息真假難辨,而凶手,還在按照他的時間表,一步步推進著血腥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