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剛漫過地基的碎石層,林野就扛著兩根處理好的原木往山坳走。昨天挖好的地基槽裡,四根支撐柱筆直地立在角落,今天要試著用榫卯結構搭牆壁框架——之前在窩棚修木梁時試過簡單的榫卯,這次要更精細,畢竟是永久避難所的框架,得穩如磐石。
他先把一根原木架在兩個對角的支撐柱之間,當橫梁。用炭筆在原木兩端和支撐柱接觸的位置做了標記——支撐柱上要鑿“卯眼”,原木兩端要削“榫頭”,榫頭卡進卯眼裡,不用繩子捆也能牢牢固定。林野蹲在支撐柱旁,握著石斧,小心翼翼地在標記處鑿坑。石斧尖要斜著下,力度得拿捏好,太深會把柱子鑿穿,太淺榫頭卡不牢。
“嘭嘭”的鑿擊聲在山坳裡回蕩,木屑一點點往下掉,支撐柱上漸漸出現個方形的小坑——這就是卯眼。鑿完一個,林野把原木端的榫頭之前削好的方形木楔)往卯眼裡試了試,有點鬆。他趕緊用石斧把榫頭削寬了一點,再試,正好卡進去,晃了晃原木,紋絲不動。“成了!”他心裡一喜,之前練的榫卯沒白試。
接下來是豎牆的原木。林野把一根原木放進地基槽,對著橫梁的位置,在原木頂端鑿卯眼,橫梁底部對應位置削榫頭,讓豎木和橫梁能扣在一起。可剛鑿到一半,石斧沒拿穩,“哢”的一聲,在原木上鑿出道歪痕。他心疼得直咧嘴——這根原木算廢了一半,隻能換一根。
換了新原木,林野放慢了速度,每鑿一下都先看好角度。陽光越來越烈,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滴,滴在原木上,暈開小小的濕痕。他不敢擦汗,怕手滑再鑿錯,隻偶爾舔舔乾裂的嘴唇,繼續手裡的活。終於,豎木頂端的卯眼鑿好了,對準橫梁的榫頭卡進去,再用木錘硬木削的)輕輕敲了敲,豎木和橫梁嚴絲合縫,連一絲縫隙都沒有。
中午歇腳時,林野坐在地基旁,啃著烤兔乾,望著搭好的一角框架——兩根豎木立在地基槽裡,一根橫梁架在支撐柱和豎木之間,全靠榫卯扣著,穩得能站人。他心裡算了算:整個長方形框架,需要八根豎木、四根橫梁,現在才搭好一根豎木、一根橫梁,還有的忙。
下午,林野摸索出了更快的辦法——先把所有豎木的卯眼和橫梁的榫頭都提前削好、鑿好,再一根根組裝。這樣不用反複換工具,效率快了不少。他還在豎木之間加了短木當斜撐,斜撐兩端也用小榫卯固定,讓框架更穩固——就像給牆壁加了“肋骨”,能扛住更大的力。
可到了組裝西側靠土坡)的框架時,又出了問題:土坡一側的地基槽比其他地方淺一點,豎木立進去有點歪。林野趕緊跳進槽裡,把碎石往下壓了壓,又在豎木底部墊了塊薄石板,調整了半天,豎木終於立直了。他爬出來,晃了晃框架,還是有點鬆——原來是斜撐的榫頭太細,卡不緊。他趕緊把斜撐榫頭削粗,再卡進去,這次晃不動了。
夕陽西下時,避難所的框架終於搭好了一半——東側和南側的豎木、橫梁、斜撐全用榫卯扣在一起,四根支撐柱牢牢托著頂部的橫梁,整個框架像個半成型的“方框”,立在地基槽裡,迎著夕陽,透著股結實勁兒。林野靠在豎木上,渾身酸痛,手上被石斧磨出了水泡,卻忍不住笑了——榫卯結構比他想象的還好用,不用一根繩子,框架就能立得這麼穩,等全部搭完,再填上縫隙,肯定能擋得住風雨。
他繞著框架走了一圈,檢查了每個榫卯接口,用手晃了晃豎木和橫梁,沒一處鬆動。又蹲在地基槽裡,看了看豎木底部的碎石,拍得嚴嚴實實,不用擔心下沉。心裡盤算著:明天把剩下的西側和北側框架搭完,再找些藤蔓把接口處纏一圈,雖然榫卯夠穩,但纏上藤蔓能更結實,還能擋住小縫隙。
往回走的路上,林野特意去桉樹林砍了幾根細木,明天搭剩下的框架要用。路過泉眼時,他打了罐水,洗了把臉,冰涼的水澆在臉上,驅散了大半疲憊。回到窩棚,他坐在火塘邊,烤了條海魚,一邊吃一邊揉著酸痛的胳膊——今天雖然累,卻掌握了榫卯搭框架的竅門,這比什麼都值。
夜裡,林野躺在鋪上,手裡攥著塊從榫卯接口處掉下來的小木屑,很快就睡著了。夢裡,他正把最後一根橫梁的榫頭卡進卯眼裡,整個框架瞬間立得筆直,陽光灑在原木上,暖融融的。醒來時,天剛蒙蒙亮,他揉了揉手上的水泡,起身拿起石斧——新的一天,要把剩下的框架搭完,離建成避難所又近了一步。
喜歡霧嶼求生:孤帆與秘境請大家收藏:()霧嶼求生:孤帆與秘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