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集1961年秋)
基隆港往返台北·市井煙火與時代縮影
晨光·基隆港的市井煙火
1961年秋的基隆港,晨霧裹挾著柴油機船的轟鳴,碼頭工人扛著美援物資的麻袋,汗水在晨光中泛著油光。路飛蹲在"阿玲炸粿"攤前,看老板娘用長筷翻動油鍋裡的天婦羅——麵衣裹著現捕的小卷鎖管),炸得金黃酥脆,蘸上台南產的辣醬油,咬下去"哢嚓"一聲,海鮮的甜味混著微辣的醬汁在舌尖炸開。
"這蝦子比我的手掌還大!"路飛舉著鳳尾蝦天婦羅嚷嚷,油星子濺到柳生靜雲的和服袖口。劍客不動聲色地接過用報紙包好的糯米腸——豬腸衣裹著黏糯的米粒,中間嵌著花生和香菇丁,蒸汽在冷空氣中凝成白霧。這是戰後才流行的小吃,用美援麵粉改良了日據時期的"糯米腸"做法。
遠處,縱貫線火車的汽笛聲刺破晨霧。
上午·縱貫線上的時代剪影
柴油列車噴著黑煙駛出台北車站,三等車廂的木椅上,穿中山裝的學生正默寫英文單詞,西裝筆挺的商人打著算盤核對賬目。路飛趴在車窗上,看陽光穿過鐵軌旁的蘆葦穗,在稻田裡投下流動的光斑——1961年正值農業改革後期,窗外那些整齊的農地,正是"耕者有其田"政策的成果。
"便當!便當!"小販推開車廂門。鋁製飯盒裡,鹵肉泛著琥珀色油光,酸菜上沾著辣椒籽——這是台鐵著名的"排骨便當",用鐵盒裝著,盒蓋印著台鐵的"工"字型標誌。戰後物資匱乏時期,這種便當要排三小時隊才能買到。柳生用筷子尖挑起一粒話梅:"我小時候,這種梅子要配給..."話未說完,路飛已經連盒底醬汁都舔得乾乾淨淨:"米飯裡有竹子的香味!"
列車穿過暖暖隧道時,黑暗中有螢火蟲般的煙頭明滅。穿學生製服的少年偷偷翻開英文課本,燈光掠過封底的"usaid"鋼印。
午後·台北城的雙重麵孔
1.西門町的摩登浪潮
1961年的西門町,霓虹燈初上,"波麗露"西餐廳的玻璃櫥窗裡,展示著當時罕見的草莓奶油蛋糕——用的是美援奶粉和本地草莓。穿喇叭褲的年輕人拎著電吉他走過,空氣中飄著"豆漿大王"的燒餅香。這家永和發源的豆漿店,因少棒轉播熱潮成為最早24小時營業的店家,比711還早。街頭開始出現私家車;中山堂主持榮民授田典禮,將1400甲土地分給退伍軍人。
路飛站在"鴨肉扁"攤位前挪不動步。老板剁鴨肉的刀法讓他想起柳生的燕返三連斬——"篤篤篤"幾聲脆響,粉嫩的鴨肉便均勻落在油麵上。這家店其實賣的是鵝肉,因戰後鵝源不足改用鴨肉,卻保留原名。柳生遞過摻了薑絲的醬油膏:"要蘸這個。"鴨皮脆得能聽見聲響,肉質甜嫩,路飛吃得滿嘴油光:"大叔,你絕對是劍豪級彆的廚師!"
2.大稻埕的老靈魂
拐進迪化街的"粿仔街",上百家米食批發商在此聚集。路飛盯著老師傅製作"九層炊"——秈米漿摻太白粉,加入油蔥酥、蝦米丁,層層蒸製九次,成品像蘿卜糕卻更綿密。這是正在消失的古早味,連布袋戲大師黃海岱都專程來吃。
柳生在一家藥鋪前駐足。樟木抽屜櫃還是日據時期的樣式,老板用閩南語問:"先生要抓什麼藥?"
黃昏·味覺裡的曆史餘韻
回程的列車上,路飛抱著"李鵠餅鋪"的綠豆椪打盹。酥皮一層層剝落,露出混著豬油芳香的豆沙餡——這家1882年創立的老鋪,戰時曾用甘薯代替綠豆。
柳生望著窗外漸暗的景色。基隆山的輪廓浮現時,港口燈塔剛好亮起,照見一艘滿載美援物資的貨輪正在卸貨。
"明天就要繼續航行了。"路飛突然說,嘴角還沾著芝麻粒,"但這裡的味道,我會永遠記得。"
鹹濕的海風湧進車廂,帶著遠方漁火的溫度。
喜歡1946:係統綁定,家族傳奇請大家收藏:()1946:係統綁定,家族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