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零年·初春·麻城李家坳
桂西北的風雲激蕩仿佛還在耳邊回響,南丹礦區那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遠未結束,但李雲龍和丁偉將後續工作交予了石鬆精心培養的專業團隊和葉英統籌協調的龐大資源網絡。他們懷揣著在桂西北積累的經驗與更深沉的責任感,再次踏上了北上的列車,目標明確——湖北麻城,李雲龍的根,李家坳。
這一次,身份截然不同。在桂西北,他們是京都欽點、石鬆親王倚重的“特使”,手握尚方寶劍,能調動資源,能組建兵團,能強勢推進。但在麻城,在李家坳,他們隻是“海外愛國商人李雲龍先生及其合夥人丁偉先生”,帶著巨額投資意向歸來的“外商”。沒有指揮官員的權力,沒有搞準軍事化訓練的特權,每一步都需要協商、爭取,甚至妥協。
歸鄉·身份之囿
再次回到李家坳,迎接他們的依然是淳樸而熱切的鄉親。一年多前送來的物資帶來的改善是短暫的,山村的麵貌並無根本改變,貧困依然是主色調。看到李雲龍回來,老族長和三叔公們眼中又燃起了希望的火苗。
李雲龍緊緊握著鄉親們粗糙的手,感受著那份沉甸甸的期待,心中卻多了一份在桂西北未曾有過的謹慎。他召集了縣、公社、大隊的乾部,在李家坳那間破舊的祠堂裡開了個會。
沒有許世友式的豪邁支持,沒有葉英那樣的強力外援坐鎮。李雲龍和丁偉穿著筆挺的西裝,以“李董事長”、“丁總經理”的身份,攤開了他們的計劃書。
“各位領導,各位鄉親,”李雲龍的聲音沉穩,帶著商人的客氣,卻也掩不住骨子裡的那股子勁兒,“我和丁偉先生,在海外經營多年,有些積蓄,也認識一些朋友。我們這次回來,是想為家鄉的發展儘一份力。我們計劃在李家坳及周邊區域,進行一係列投資建設。”
他詳細介紹了資金來源:石鬆親王慈善基金會定向捐贈三千萬人民幣,用於李家坳及麻城指定貧困區域的民生改善;他個人投資兩千萬人民幣,用於設立“大彆山農業發展公司”,進行現代化農業開發。
計劃與現實的碰撞
計劃的核心圍繞著“造血”而非“輸血”:
農業革命:
引入石鬆爪哇農場的高產雜交水稻、小麥良種和科學種植技術。
在李家坳及附近幾個大隊,集中流轉部分貧瘠坡地按政策給予合理補償),建立現代化示範農場,配備小型農機拖拉機、抽水機、脫粒機)。
聘請石鬆農場的技術專家常駐指導,並免費培訓本地農民。
基礎設施先行:
修路!投資修建一條連接李家坳到最近鄉鎮的硬化公路這是所有計劃得以實施的基礎)。
引水灌溉:建設小型水庫和配套灌溉渠網,解決靠天吃飯的問題。
通電!將高壓電線架設到李家坳及周邊自然村。
民生根本:
在李家坳選址,捐建一所完全小學和一座配備基本醫療設備的衛生所,並承諾承擔初期運營費用和醫生教師的部分補貼。
設立專項基金,資助貧困家庭孩子上學。
產業萌芽:
利用大彆山資源,初期試點建立菌菇種植大棚技術成熟、周期短、見效快)和板栗、油茶深加工小作坊,吸納本地勞動力,產品由李雲龍負責聯係外銷渠道初期可借助石鬆的貿易網絡)。
計劃很美好,但現實的阻力立刻顯現:
土地流轉:部分思想保守的老農和擔心失去“命根子”的村民疑慮重重。基層乾部怕擔風險,推進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