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第二屆王妃候選人大賽啟動已過去三個月,太陽係的建設熱潮與大選的熱烈氛圍交織在一起,成為這一年最引人矚目的圖景。月球“白玉京”的穹頂下,科技突破與人文活動並行;火星的紅色地表上,新的城市模塊正在吊裝;小行星帶的采礦艦隊,將源源不斷的資源送往地月,為人類文明向著“一級文明”的衝刺注入動力。而王妃大選的舞台上,楊冪、古力娜紮等候選人的角逐,也從單純的顏值比拚,變成了一場關於“如何助力文明發展”的實力較量。
一、王妃大選:從“美麗”到“有用”的蛻變
月球“天籟閣”旁的競選場館,每天都擠滿了來自地月的觀眾。與上一屆不同,本屆大選的賽程設置更注重“實用性”——除了傳統的儀態展示、才藝表演,新增的“科技推廣實踐”“深空探索提案”環節,成為決定候選人去留的關鍵。
楊冪的競選之路,從一開始就帶著“實乾”標簽。她沒有選擇華麗的歌舞表演,而是帶著團隊在競選場館搭建了“月禾係統”微型展示區。透明的種植艙內,生菜、草莓在精準的光照與營養液調控下快速生長,旁邊的屏幕實時顯示著生長數據。麵對評委與觀眾,楊冪熟練地講解著係統原理:“‘月禾2型’已優化了光照算法,在地球沙漠地區,即使日照時長不足6小時,也能保證蔬菜正常生長。過去三個月,我和團隊在非洲蘇丹搭建了10個試點基地,解決了當地2萬人的蔬菜供應問題。”
她的展示引發了熱烈反響,尤其是來自非洲的評委,頻頻點頭認可。當被問及“若成為王妃,將如何進一步推廣技術”時,楊冪的回答條理清晰:“第一步,聯合月宮技術團隊,簡化‘月禾係統’的操作界麵,讓當地農民更容易上手;第二步,推動‘月禾+電商’模式,幫助農民將多餘蔬菜銷往全球,形成可持續的產業鏈。”這番務實的規劃,讓她在“科技貢獻”評分中暫列第一。
古力娜紮的競選方向則聚焦“地月文化融合”。她帶來的“火星移民文化手冊”,用阿拉伯語、漢語、英語等十種語言,詳細介紹了火星的生活規則、生態保護知識,甚至收錄了她親自創作的火星主題詩歌。“很多人對火星移民充滿恐懼,是因為不了解。”娜紮在展示時,身後的全息屏播放著火星居民的日常生活片段——孩子們在穹頂下的草坪玩耍,科學家在實驗室研究土壤,“我的手冊不僅是科普,更是想讓大家感受到,火星不是冰冷的基地,而是有溫度的家園。”
她的提案得到了月宮文化部門的認可,評委中一位參與火星建設的科學家評價:“文化認同是移民穩定的關鍵,娜紮的手冊填補了這一空白。若能推廣,將大幅提升火星移民的歸屬感。”憑借這一提案,娜紮在“人文貢獻”環節斬獲高分,與楊冪形成“科技vs人文”的雙強格局。
除了兩位熱門候選人,其他參賽者也各有亮點:來自歐洲的候選人提出“地月青少年科技交流計劃”,建議選拔地球學生前往月球實習;南美候選人則聚焦“小行星帶資源分配”,呼籲建立公平的資源共享機製。大選不再是單純的“選美”,而是變成了一場彙聚智慧、助力文明發展的盛會。
月球“靜海苑”內,迪麗熱巴、泰勒等現任王妃常來觀看競選。“這一屆的候選人,都帶著對未來的思考。”泰勒笑著說,“楊冪的‘月禾推廣’、娜紮的‘文化手冊’,都能實實在在幫到地月發展。”劉亦菲則補充道:“王室需要這樣的力量,既能代表美麗,又能創造價值。”
二、深空基建:火星、小行星帶的新突破
1)火星“奧林匹斯港”:城市功能全麵升級
火星“奧林匹斯港”的建設,在月球科技的加持下迎來新進展。城市新增的“星塵鋼”交通樞紐,采用模塊化設計,可快速拚接擴展,連接起居住區、科研區與采礦基地。樞紐內的磁懸浮列車,利用火星低重力環境,時速可達500公裡,從城市一端到另一端僅需15分鐘。
“我們還建成了火星首個‘量子通訊基站’。”基地負責人介紹,“通過與月球的量子中繼衛星對接,火星與地球的通訊延遲從20分鐘縮短至5分鐘,且信號無法被破解。這為火星的科研數據傳輸、居民日常通訊提供了保障。”
城市的生態係統也更加完善。“月禾2型”係統不僅能種植蔬菜,還實現了水稻、小麥的小規模種植。在專門的“生態實驗室”,科學家成功培育出能在火星土壤中生長的改良版棉花,未來有望實現火星本土衣物生產。“按照計劃,明年‘奧林匹斯港’的常住人口將突破5萬,成為太陽係內除地月外,最大的人類聚居地。”
2)小行星帶:采礦與資源利用的規模化
小行星帶的采礦作業進入“全自動化”階段。新一代“星塵吞噬者iii”采礦機器人,配備了ai導航係統,能自主識彆小行星的礦物分布,選擇最優開采路徑。在靈神星,數百台機器人同時作業,將富含鐵鎳的礦石粉碎、冶煉成金屬錠,再由“星塵號”運輸艦運往月球“星穹造船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目前,小行星帶的金屬供應已能滿足‘星梭計劃’70的材料需求。”采礦艦隊指揮官彙報,“我們在穀神星建立了‘資源精煉中心’,可將稀土元素提純至99.99,用於製造量子計算機芯片、激光武器核心部件。”
更令人振奮的是,科學家在小行星帶發現了富含“氦3”的彗星碎片。“這些碎片中的氦3純度極高,是月球氦3儲量的10倍。”月宮能源部門負責人興奮地說,“我們已派遣專門的‘彗星采礦艦’前往采集,未來三年,月球的核聚變燃料供應將實現自給自足,無需依賴地球。”
三、地月科技聯動:向著“一級文明”再邁一步
月球“地月科技轉化中心”內,一項關鍵技術突破——“可控核聚變小型化”,為人類邁向“一級文明”添上重要一筆。新研發的“月核2型”反應堆,體積縮小至冰箱大小,能量輸出卻提升3倍,一次填充燃料可供電五年,且能適應地球、火星、冥王星等不同重力環境。
“‘月核2型’已在地球南極科考站、火星科研區完成測試。”項目負責人介紹,“下個月將批量生產,優先部署在深空基地與極端環境地區。未來,每個家庭都可能擁有小型反應堆,徹底告彆能源短缺。”
與此同時,地月聯合研發的“量子計算機集群”也投入使用。月球的“星腦i”與地球的“深藍之腦”實現聯網,運算速度突破“億億億次秒”,可模擬太陽係內的天體運動、三體艦隊軌跡,甚至預測宇宙射線的爆發時間。“這為我們的深空探索、防禦體係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算力支持。”石峰在“深藍之眼”的技術會議上說,“按照目前的進度,人類將在三年內全麵掌握太陽係資源,五年內實現‘一級文明’的核心指標。”
地球的科技應用也迎來新熱潮。中國、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利用月球共享的“星晶材料”技術,建成了首座“零能耗摩天大樓”——大樓的玻璃幕牆采用“星晶薄膜”,可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滿足大樓80的能源需求;建築結構使用“星塵鋼”,抗震等級提升至最高級,且重量僅為傳統建築的一半。
“地月科技聯動,讓地球的發展速度提升了10倍。”聯合國相關負責人評價,“曾經需要十年才能實現的技術突破,現在隻需一年。人類文明的進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
四、大選終章與深空展望
王妃大選的最終評審日,月球“廣寒正殿”座無虛席。楊冪與古力娜紮作為最終候選人,分彆進行了最後的提案陳述。楊冪詳細規劃了“月禾係統”在全球的推廣路線圖,承諾三年內覆蓋所有饑荒地區;古力娜紮則展示了“火星移民文化節”的籌備方案,希望通過文化活動促進地月融合。
評審結束後,龍牙通過全息投影宣布結果:“本屆王妃大選,增設‘雙王妃’席位。楊冪、古力娜紮,憑借對科技推廣、人文融合的突出貢獻,共同當選。”
掌聲如潮,楊冪與古力娜紮相擁而泣。她們的當選,標誌著月宮王妃的角色,正式從“王室象征”轉變為“文明推動者”。
就在大選落幕的同時,月球“星穹造船廠”傳來好消息:首艘“曲速引擎”原型艦“星途號”完成組裝,即將進行首次試飛。“‘星途號’的理論速度可達1.5倍光速,若試飛成功,人類將實現真正的星際航行。”星樞將軍站在艦橋,看著巨大的引擎噴口,眼中滿是期待,“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守住太陽係,更是探索更遠的星海。”
月宮主殿內,龍牙看著“星途號”的試飛倒計時,又望向窗外那顆蔚藍的地球與紅色的火星,麵具後的目光深邃。他知道,王妃大選的落幕、“星途號”的試飛,都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縮影。在未來的日子裡,地月將繼續攜手,補齊“一級文明”的最後拚圖,迎接三體艦隊的終極挑戰,在宇宙中書寫屬於人類的傳奇。
而楊冪、古力娜紮站在“靜海苑”的露台,看著遠處“星途號”緩緩升空,引擎噴口的藍光劃破月球的夜空。她們知道,自己的王妃之路,才剛剛開始——未來,她們將與其他王妃一起,為地月融合、深空探索貢獻力量,成為人類文明躍遷中,最亮麗的一抹星芒。
喜歡1946:係統綁定,家族傳奇請大家收藏:()1946:係統綁定,家族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