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宮,朝會。
始皇諭旨:
“扶蘇!”
“兒臣在!”
扶蘇出列,心中隱隱不安。
“前番論道,百家之言,紛繁複雜。朕觀之,確有可取之處,然亦多迂闊悖逆之論。
治國之道,貴在精要,豈容蕪雜?”
“著爾為主,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去疾、奉常、博士仆射等九卿重臣為輔,主持編撰《大秦治要》!”
“收集天下所有書冊典籍!”
無論官府藏書、私人收藏、學派秘傳、六國舊檔、民間著述……凡有文字者,儘數收繳,集中於鹹陽宮秘府及指定官署!
敢有藏匿不交者,以違抗聖命論處,嚴懲不貸!”
“分門彆類,詳加審閱!”
設立龐大編撰機構,征調大量博士、儒生尤其那些在論道中表現“活躍”者)、識文斷字的官吏參與。
“甄彆篩選,取其精華!
凡“於國有利,於民有益,合乎秦法,彰顯天威,穩固社稷”之內容,方可輯錄入《大秦治要》。具體而言:
法家著作尤其商鞅、韓非)、
記錄秦曆代功業之史書秦記)、
農書耕作技術)、
醫書療傷治病)、
卜筮之書預測吉凶)、
技術類如墨家器械圖譜、水利)等,視為“精華”。
“糟粕”定義李斯後來《焚書奏議》的雛形已隱含)此):
六國史書非秦記者)——記錄舊日榮光,煽動複國。
《詩》、
《書》
等儒家經典及諸子百家著作除農、醫、卜、法)——宣揚過時之道,非議朝政。
民間私藏詩書、百家語——傳播異端思想。
“編撰成冊,頒行天下!”
最終《大秦治要》將成為帝國唯一合法、
官方認可的“知識庫”和治國指南,供官吏學習,教化萬民。
公開理由:
“統一思想,去蕪存菁,使天下黔首明法令、知稼穡、守本分,共享太平!”冠冕堂皇)。
真實目的:
一是為焚書鋪路:將“禁書”範圍通過“甄彆”過程明確化、合法化。
收繳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銷毀所有未被《大秦治要》收錄的“糟粕”。
二是粉碎六國文化根基:徹底抹殺六國的曆史記憶、文化認同通過銷毀其史書、典籍)。使“秦”成為唯一合法的曆史源流和國家象征。
三是鉗製思想,消除雜音:隻允許符合秦帝國統治需求的“知識”存在,將諸子百家特彆是儒家的思想影響力連根拔起。
四是誘捕與甄彆:
強製收繳過程,是黑冰台順藤摸瓜,追查私藏禁書者往往是六國遺老、死硬儒生)的最佳時機。
參與編撰的博士儒生,其審閱態度和言論,也成為甄彆“異己分子”為坑儒準備名單)的絕佳場所。
五是消耗與掌控扶蘇:將扶蘇置於一個極其尷尬痛苦的位置,讓他親手參與這場針對他信奉之道的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