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鹹陽宮·暗流湧動
扶蘇的日益消沉,如同一塊巨石壓在支持他的朝臣心頭。
以幾位碩果僅存、在焚書坑儒後噤若寒蟬卻心向仁政的老臣奉常屬官、少數未受牽連的博士)以及扶蘇的儒家老師們雖自身難保,但師生情誼難斷)為首,一份措辭謹慎卻飽含憂慮與期待的奏疏,悄然呈遞到了秦始皇的禦案前。
“長公子扶蘇,天資仁厚,夙夜憂勤。然前番主持典籍編撰,嘔心瀝血,以至憂思成疾,精神困頓,實令臣等扼腕痛惜。久居深宮,恐非養屙良策。”
“長安新治,氣象蓬勃,農桑豐茂,市井繁榮,萬民稱頌,此乃陛下洪福,亦顯公子欣此處僅稱爵位,避諱名)治才。
然長安乃京畿重鎮,潛力猶巨,需更上層樓之賢德主事。”
“懇請陛下體恤長公子,允其移駕長安,代行郡守或類似高位)之職。
長安欣欣向榮之景,淳樸務實之風,或可滌蕩長公子心中鬱結,使其身心康泰,重振精神。”
“長公子素懷仁德,若主政長安,必能承陛下天威,行教化之功,使長安不僅為財賦重地,更為禮義仁和之模範,澤被關中,光耀大秦!”
“至於長安侯欣公子,其開拓之功不可沒,然少年心性,或需沉澱。
可令其歸渭南封地,精研農桑工巧之術,為帝國再獻新猷。其長安侯爵位、封邑收益,一切照舊,以示陛下恩典公允。”此提議極其險惡,等於將公子欣的基業成果拱手讓給扶蘇,並將他打回原形。)
“如此,
一則全陛下慈父之心,使長公子得以康複;二則使長安更臻至善,彰顯聖朝德政;
三則令諸公子各展所長,為陛下分憂,實乃一舉三得!”
李斯一眼看穿此奏疏的“良苦用心”,心中冷笑:一群迂腐之輩,死到臨頭還想為扶蘇續命?
將扶蘇這個“廢人”塞到公子欣欣向榮的長安?簡直是把羊送入虎口!
“臣以為,諸位同僚心係長公子,其情可憫。長安新貌,確有生氣。長公子若能親臨,或有益身心。至於公子欣……年少有為,歸本溯源,精研技藝,亦是為國儲才。”他巴不得扶蘇去長安,遠離鹹陽權力中心,更希望公子欣被剝奪實權,趕回渭南。此提議正中下懷,他樂見其成甚至暗中推動。)
胡亥在趙高授意下):“父皇!兒臣覺得這主意好!
大哥去長安散心,欣哥哥回渭南玩他的木頭鐵塊指工坊),多好呀!”他天真地以為趕走扶蘇和公子欣,自己就是唯一繼承人)。
趙高則想得更深:扶蘇去長安,等於被放逐,影響力進一步削弱。公子欣若真被趕回渭南,其辛苦經營的基業必然動蕩,黑冰台可趁機滲透甚至接管長安部分利益如鹽引?)。同時,扶蘇與公子欣同在長安,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甚至兩敗俱傷,他正好坐收漁利。
馮去疾等持重大臣沉默或謹慎附議):他們或許同情扶蘇,也看出此議對公子欣不公,但不敢得罪李斯,更不敢違逆始皇可能的傾向。
部分人認為換個環境對扶蘇或許真有益處,至於公子欣,年少氣盛,挫挫銳氣也未嘗不可,故保持沉默或含糊附議。
消息如同驚雷,迅速通過王五的密網傳回欣家莊。蒙嫣、項離等人怒不可遏!
這分明是明搶!
是釜底抽薪!
公子欣辛苦打下的基業,竟要成為扶蘇的“療養院”和政績墊腳石?
還要把他一腳踢回渭南?
嬴政高坐禦座,麵無表情地聽著朝議。他掃過那份奏疏,目光在李斯偽善的臉、胡亥天真的眼和沉默的眾臣身上掠過。
這個兒子確實廢了。留在鹹陽,像個幽魂,礙眼,也提醒著他焚書坑儒的酷烈。送去長安?
一個“仁德”的廢物,放到一個充滿活力但暗藏公子欣龐大勢力的地方……嬴政眼中閃過一絲冷酷的玩味。這或許是個有趣的試驗場?看看扶蘇的“仁”能否駕馭長安的“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