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工坊的爐火剛熬過臘月的寒,魯老匠便帶著三個徒弟蹲在黏土堆前,手裡捏著個巴掌大的陶模。模子是個方方正正的小爐子,爐膛深三寸,側麵留著進風口,底下還有個能抽拉的灰屜——這是蒙嫣和牡丹送來的“火爐新樣”,據說能比舊爐省一半柴,還能兼著烤餅、烘糧。
“這進風口得再斜三分。”魯老匠用竹片刮著模子的棱角,“風從側邊進,能裹著煙火在爐膛裡多打個轉,燒得更透。”大徒弟跟著點頭,手裡的陶輪轉得飛快,將揉好的黏土按模子塑形,坯體上還特意刻了圈細密的紋路:“師父,刻這紋路,既能防滑,又能讓熱量散得勻些。”
工坊外,蒙嫣正翻看著各地送來的“舊爐弊端”:北地的爐子煙大嗆人,關中的爐子費柴,楚地的爐子太矮,烤糧時總燎著衣角。“魯老匠,”她指著賬冊,“這新爐得兼顧三樣——省柴、無煙、多用途。邊民要烤火,農夫要烘糧,城裡商戶還想用來溫酒,可不能顧此失彼。”
魯老匠嘿嘿笑了,從窯裡掏出個燒好的新爐:“女官瞧瞧這個。”他往爐膛裡塞了把碎秸稈,劃根火石引燃,隻見火苗順著斜風口往上竄,舔著爐膛四壁,煙卻順著加高的煙囪直往外冒,屋裡竟沒嗆味。他又往爐頂的鐵板上擱了個陶餅,“你看,燒柴時能烤餅,火小了能溫酒,灰屜拉開能清灰,比舊爐靈便十倍。”
蒙嫣眼睛一亮:“就按這個製模!黏土摻三成鐵屑,爐膛內壁抹層瓷土,燒起來更耐火。讓各郡工坊都照著模子做,統一尺寸,統一火候,老百姓買得起,用著順。”
消息傳到北地郡時,張老漢正蹲在灶房發愁。舊爐子是個破瓦罐,燒柴時煙能把人嗆出眼淚,烤個玉米都得守著,稍不留神就烤焦。這天村裡來了個背著新爐的驛卒,往院裡一放,黑陶的爐身,方方正正,看著就結實。
“張大爺,試試這個!”驛卒往爐裡塞了把乾牛糞——北地缺秸稈,牛糞是常用的燃料。火一燒,火苗“呼呼”往上竄,煙順著煙囪直冒,灶房裡竟沒多少味。驛卒又往爐頂擱了個銅壺,不到一刻鐘,水就開了,“這爐省柴,一把牛糞能燒半個時辰,頂舊爐三把柴。”
張老漢摸著發燙的爐壁,咧開嘴笑了:“這物件好!多少錢?俺買一個!”
“不要錢!”驛卒擺擺手,“陛下有旨,新爐由工坊統一製模,黏土鐵屑都是就地取的,百姓拿舊鍋舊鐵來換,或者幫工坊搬磚,就能領一個。”
這下全村都動了。男人們扛著舊鐵器去村口換爐,女人們幫著驛卒給新爐刷釉彩——刷了釉的爐子更耐燒,還能畫上簡單的花紋。王寡婦換了個帶“福”字的爐子,往炕邊一放,既能給娃烤尿布,又能在爐頂溫著藥湯,比以前守著破瓦罐方便多了:“這爐子,比俺當家的還貼心。”
關中的推廣更熱鬨。鹹陽城的商戶們見新爐省柴,紛紛來工坊預訂。綢緞鋪的李掌櫃買了個帶夾層的爐子,夾層裡能溫酒,爐頂能烤栗子,顧客來買布,他就遞上一把熱栗子,生意比往常好三成。“以前用舊爐,一天燒兩捆柴,現在半捆就夠,省下的柴錢能多進兩匹布。”他笑著給爐子上了層漆,擦得鋥亮。
鄉下的農夫們則愛新爐的“烘糧”功能。秋收的粟米難免帶點潮,以前得攤在院裡曬,遇著陰雨天就發黴。如今把潮糧裝在竹筐裡,懸在爐頂,借著煙火氣慢慢烘,半天就乾透,磨出的米麵又白又細。陳家村的陳老漢算過賬:“用新爐烘糧,一年能多收兩石米,夠全家吃三個月!”
楚地的推廣稍費些事——那裡的人習慣用矮爐,覺得新爐太高。牡丹帶著工匠改了改模子,把楚地的新爐做矮三寸,爐腿換成可拆卸的,農忙時能搬到田埂上,燒點熱水、烤個麥餅,比蹲在地上用篝火方便。“你看這爐腿,”她給村民演示,“拆下來能當板凳,多省事。”楚地人見了直誇:“還是女官懂俺們!”
不到半年,新爐就像暖炕一樣,成了大秦城鄉的“標配”。北地的炕邊蹲著黑陶爐,關中的灶房立著帶花紋的瓷爐,楚地的田埂上擺著矮腳爐,連西域新歸附的部落,都有驛卒送去帶胡紋的“改良爐”。
魯老匠的工坊裡,模具擺了滿滿一牆,有給邊民的大爐膛爐,有給商戶的夾層溫酒爐,還有給菜鳥營的便攜小爐——能揣在懷裡,行軍時燒點熱水。“這模具就像個規矩,”他對徒弟們說,“統一了模子,爐子就不會歪歪扭扭,百姓用著順手,這才叫‘普及’。”
冬日再臨時,大秦的城鄉少了嗆人的濃煙,多了些暖融融的煙火氣。北地的張老漢坐在爐邊編筐,王寡婦的娃在爐旁學寫字,爐頂的銅壺“咕嘟”響著;關中的李掌櫃給爐子添了把柴,爐頂的栗子“劈啪”裂開,香飄半條街;楚地的農夫在田埂上烤麥餅,餅香混著泥土味,引得田鼠都探出頭。
有好事者編了段新歌謠,跟“暖炕謠”湊成一對:“新火爐,省柴禾,不嗆煙,能烘糧。陛下送來好物件,寒冬臘月暖洋洋。”
歌謠傳到鹹陽,嬴政正看著蒙嫣送來的“火爐推廣圖”——上麵標著各郡的新爐數量,北地五千,關中八千,楚地六千,連西域都有三百。他笑著對李斯道:“暖炕暖身,火爐暖心,這兩樣東西,比千言萬語更能讓百姓認大秦。”
李斯躬身道:“是啊,百姓不在乎朝堂的章法,隻在乎炕頭熱不熱,鍋裡有沒有糧。陛下推廣暖炕、改良火爐,正是摸著了民心的脈。”
窗外的雪又下了起來,可鹹陽城的每個院落裡,都有新爐在燃燒,火苗舔著爐膛,映著窗紙上“秦”字的影子。嬴政知道,這些跳動的火苗,比任何龍旗都更能焐熱大秦的土地——因為它們燒在百姓的灶房裡,暖在尋常人的日子裡,成了刻在煙火氣裡的“大秦印記”。
喜歡大秦萬年之赳赳老秦請大家收藏:()大秦萬年之赳赳老秦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