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宮的朝會鐘聲剛落,三百餘朝官按爵階列定,玄色朝服在晨光裡泛著肅殺的光。
嬴政端坐龍椅,目光掃過階下,最後落在贏欣身上——今日的朝會,他特意讓贏欣站在近前,要聽聽這位在西疆把“民生”做得風生水起的公子,對大秦全境有何擘畫。
“昨日與贏欣夜談,頗受啟發。”嬴政的聲音透過殿宇,“西疆能讓流民歸心,靠的不是刀槍,
是讓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今日便議:大秦境內,還需添些什麼,才能讓老秦人過得更紮實?”
群臣靜聽,李斯出列躬身:“陛下聖明。臣以為,當先固農桑、重工商,其餘細務可緩緩。”
贏欣上前一步,拱手道:“丞相所言極是。但農桑工商,終究要落到‘百姓日用’上。臣以為,百姓需要什麼,朝廷就該推什麼——無非‘衣食住行樂’五字。”
殿內泛起低低的議論,有老臣皺眉:“‘樂’字怕是奢靡,非治國正道。”
贏欣笑了,聲音朗朗:“老大人誤會了。臣說的‘樂’,不是宴飲歌舞,是百姓乾完活能歇歇腳、見著彩頭、日子有盼頭的‘樂’。且聽臣一一道來。”
一、衣:染彩織新,寒暖皆宜
“先說‘衣’。”贏欣指向殿外的旗幡,“如今大秦的衣料,多是素色麻布,染彩者少,且色料貴,百姓穿不起。
臣在西疆見西域人用紅花染紅、紫草染紫,成本低,色鮮亮,為何不推?”
他細數對策:
鼓勵各郡種“染草”:紅花染紅)、紫草染紫)、梔子染黃),農家弟子教百姓種植,收後由官府統一收購,價給足;
讓墨家、公輸家研“染法”:西域的“媒染劑”用鹽、醋固色)可學,再試草木灰、石灰調染缸,讓顏色更牢;
工坊織“新布”:除了麻布,推廣“木棉布”從西域引入種子),比麻布軟,比絲綢賤,適合百姓做冬衣;
官府設“成衣坊”:教婦人學剪裁,一尺布能多做半件衣,省下的布還能給娃做小褂。
“百姓穿得暖、穿得豔,才顯得日子有生氣。”贏欣道,“去年潤疆城的新戶,穿上自己染的紅布襖,過年時聚在市集上唱秦腔,那股子勁,比發十石糧還足。”
李斯點頭:“臣附議。染草可納稅,新布能流通,既利民生,又增商稅,一舉兩得。”
二、食:鐵鍋炊新,器用便民
“再說‘食’。”贏欣轉向治粟內史,“如今百姓做飯,多是陶罐煮、石灶烤,費柴,還做不出花樣。
臣在西疆推‘鐵鍋’,炒菜快、省柴,味道還香,為何不讓天下人都用上?”
他的建議更細:
巧成城擴“鐵鍋坊”:墨家弟子已改良鑄鐵法,一口鐵鍋能比舊法省三成鐵,價壓到百錢百姓買得起),各郡設“鐵鍋鋪”,以舊換新還能減二十錢;
推廣“煤”作燃料:西域的“黑石炭”煤)火力比柴大,耐燒,讓礦工學“深井采煤法”,官府設“煤棧”,平價賣給百姓;
燒“細瓷”“粗陶”:讓巧成城、臨淄的陶匠研“上釉法”,粗陶碗防漏、細瓷盤好看,百姓吃飯有像樣的器皿,不再用破瓦罐;
教“新吃法”:廚娘王二妞已編《家常菜譜》,教百姓用鐵鍋炒青菜、燉肉,比煮的香,還省糧——菜多了,米就吃得少了。
“民以食為天,食得香、食得便,才算真‘天倫’。”贏欣道,“潤疆城的流民,用鐵鍋炒苜蓿、燉羊肉,都說‘比在老家吃得多,乾活也有勁’。”
蒙恬出列:“軍中也該用鐵鍋!現用的銅釜貴,還沉,鐵鍋輕便,炒的肉能讓士兵多吃兩碗,力氣自然壯。”
三、住:磚房固居,寒暑不侵
“第三說‘住’。”贏欣看向少府令,“如今百姓多住土屋,漏雨、透風,冬冷夏熱。臣在西疆推‘磚房’,用黏土燒磚,砌牆牢,上覆瓦,比土屋抗風、防漏,為何不推?”
他提出具體辦法:
各郡設“磚窯”:教窯工“黏土摻沙”燒磚更結實),磚價壓到“十文錢一塊”,百姓攢半年錢就能蓋三間房;
推“秦式暖炕”:西疆的暖炕灶連炕)能取暖,教百姓在磚房裡砌“回字炕”,一家三四口睡不擠,冬天不用蜷著凍;
修“排水渠”:住得密了易積水,村裡挖渠,房前屋後鋪石板路,雨天不踩泥,還能防蚊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