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宮議事:農墨同心,共築大秦糧安
辰時·議事啟:承軍事,轉農桑
鹹陽宮章台殿的晨露還未乾,殿內已彌漫著麥香與鐵屑的混合氣息—
—昨日剛敲定軍事整編,今日議事便聚焦“農業”,案上擺著潤疆新麥、嶺南稻種,還有墨家新造的曲轅犁模型,
嬴政坐於主位,目光掃過列陣的農家、墨家代表,以及各郡農官,聲音溫和卻堅定:
“昨日定了強軍策,今日要謀飽腹計。大秦百萬軍需糧,
億萬百姓要吃飯,農業是根,農墨兩家需同心協力,讓第二個五年,
大秦百姓不僅吃得飽,還要吃得好。”
贏欣站在側首,接過話頭:“第一個五年,農家尋得耐鹽麥、西域粟,畝產從2石提至5石;
墨家造出水車、曲轅犁,讓開荒效率翻番。
第二個五年,需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農家主攻‘種子革命’,
墨家主攻‘農具革新’,兩家合力,破解‘糧少人多’的難題。”
話音剛落,隻見一位身著樸素布衣的男子緩緩走出人群,
他便是農家的代表陳農官。
此人曾在潤疆地區主持過耐鹽麥的試種工作,對於農業有著深厚的了解和豐富的經驗。
與陳農官一同出列的,還有墨家的代表張衡。
張衡身材魁梧,他肩上扛著一個精致的迷你水車模型,這可是他改良蒸汽水車的得意之作。
兩人來到殿中央,陳農官小心翼翼地捧著一個裝滿種子的布包,
而張衡則將迷你水車模型穩穩地放在地上。
然後,他們一同向殿內的百官躬身行禮,齊聲說道:“臣等定不負陛下與百姓所托!”
他們的聲音洪亮而堅定,透露出一股決心和信心。
眾人皆被他們的氣勢所感染,紛紛報以熱烈的掌聲。
巳時·農家獻策:尋種試種,畝產再攀峰
陳農官展開“大秦種子圖譜”,布包內倒出十餘種顆粒飽滿的種子,
有西域的耐旱粟、嶺南的雙季稻、遼東的抗寒麥,
每顆種子旁都貼著小木牌,標注著產地、特性與畝產預估,他的聲音滿是對糧食的敬畏:
“第一個五年,臣等在潤疆試種耐鹽麥,畝產達5石,讓鹽堿地變糧倉;
但大秦疆域遼闊,西域缺水、北境嚴寒、嶺南多雨,單一種子難適全疆。
第二個五年,農家計劃分‘三步走’尋高產種:
第一步,‘廣搜天下種’。
已派500名農科學生,分赴西域安息、嶺南交趾、遼東鮮卑,甚至海東半島,搜集當地高產作物—
—上月從安息帶回‘波斯麥’,試種後發現耐旱性比耐鹽麥強三成,畝產預估達5.5石;
從嶺南帶回‘占城稻’,一年能種兩季,第一季畝產4石,第二季3.5石,比關中粟米多收一季。
第二步,‘建百處試種站’。
在潤疆、關中、嶺南、遼東各設25處試種站,每站配3名農科學生、2名老農,專門測試新種子的適應性。
比如潤疆試種站,正對比波斯麥與耐鹽麥的耐旱性;
北境試種站,測試遼東抗寒麥在零下20度的存活率;
嶺南試種站,摸索占城稻的雙季種植時間,爭取讓‘早稻三月種、
七月收,晚稻八月種、十二月收’,不耽誤農時。
第三步,‘優中選優推全疆’。
凡試種畝產超5石、適應性達80的種子,先在同氣候區推廣,再逐步擴至全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