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選秀大典的餘溫尚未散去,“皇室擇賢、朝廷獎生育”的消息便隨著墨家驛車傳遍大秦四十四郡——從關中平原的村落,到西域綠洲的部落,再到嶺南水鄉的漁寨,
一場自上而下的相親熱潮驟然掀起,郡縣有官方搭台的“婚配會”,鄉村有鄉賢牽頭的“說媒宴”,連往日難尋良緣的光棍、寡婦,都成了這場熱潮中的主角。
而這一切的核心,皆因朝廷那“實在誘人”的生育獎勵:生一子賜田一畝、免賦稅一年,生兩子加賜麥種十斤,生三女送布匹五匹,
若育有五子以上,更能獲“孝親之家”匾額,全家免徭役三年。這般福利,讓百姓直呼“為了孩子,也得成個家!”
一、郡縣:官方搭台,精準匹配
潤疆郡城的商埠廣場上,郡守親自牽頭舉辦“西域秦民婚配會”,台上掛著“以婚興家,以育興邦”的橫幅,台下分“農科區、商貿區、戍邊區”三大塊,每塊前都擺著參選者的“才藝牌”——農科區的男子多是會種雜交麥的農戶、懂井渠灌溉的技術員,女子則是能辨麥種、會養豬的農女;
商貿區裡,西域商人子弟掏出商票賬本當“信物”,嶺南漁商女展示魚乾醃製技藝;戍邊區的年輕士兵們穿著輕甲,與懂外傷急救、能耐寒的北境女子相談甚歡。
“俺是種麥的,去年畝產五石,要是成了家,生倆娃就能多領兩畝田!”
潤疆農夫王二柱攥著麥種,對著一位農女紅了臉。
女子叫劉翠,會選麥種、防蟲害,她笑著點頭:“俺也想找個踏實種麥的,一起把日子過好,多生孩子多領糧。”
郡守見狀,當即登記兩人信息,承諾下月便送婚書與首畝“生育田”的地契。
嶺南郡的婚配會更具水鄉特色,設在珠江畔的碼頭邊。
漁戶子弟們劃著小船,船頭擺著剛捕的鮮魚;女子們坐在岸邊,手裡織著稻穗紋的布。
“俺家有三畝水田,種雙季稻,生娃能免三年稅!”
漁戶阿海對著織布的阿蓮喊,阿蓮舉起布笑道:“俺會織魚網,還能教娃識‘漁’字,咱們一起養魚、生孩子!”
岸邊的官吏當場記錄,還額外送了一對鴨蛋當“定情禮”——這是朝廷特批的“婚配慰問品”,每成一對便送一次。
二、鄉村:鄉賢牽頭,熱鬨接地氣
關中某村的曬穀場上,石碾旁掛著紅綢,鄉賢李老頭拿著銅鑼敲得震天響:“各家光棍、寡婦都來湊湊!
成了家生娃,朝廷給田給糧,咱村今年要是多添十個娃,還能評‘模範村’,官府再送十台耬車!”
場上頓時熱鬨起來:五十歲的老光棍張老栓,以前靠幫人打短工過活,如今揣著攢下的二十錢,紅著臉找鄉賢說媒:
“俺想找個能過日子的,哪怕是寡婦也行,俺有力氣,能種地養娃,多領一畝田就夠倆人吃了。”
鄉賢當即牽線,把鄰村喪夫的王大娘介紹給他——王大娘會做麥餅,還有一畝薄田,兩人一聊,都覺得“有個家、生個娃,比孤單過活強”,當場便定下下月成婚。
村裡的年輕姑娘小夥更直接,姑娘們展示紡織、納鞋底的手藝,小夥們則比試耕地、搭麥垛的本事。
“俺會用墨家的曲轅犁,一天能耕三畝地,生娃能免一年稅!”
小夥張強扛著犁,對著織布的李小妹喊,李小妹舉起鞋底笑道:“俺納的鞋底耐穿,能給娃做鞋,咱們一起種地、養娃,領朝廷的獎勵!”
曬穀場上的笑聲、說媒聲、農具碰撞聲交織,連村口的孩童都跟著起哄:“快成親!
快生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