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五十年不遇的大雪,在斷斷續續下了五天後,終於有了漸弱的趨勢,但天空依舊陰沉沉地壓著,仿佛在積蓄下一輪的力量。村莊被厚厚的雪被包裹,萬籟俱寂,隻有偶爾從屋簷墜落的雪塊發出“噗”的悶響,以及清晨時分各家各戶清理通道時,鐵鍬與凍土摩擦的刺耳聲音。
孫奶奶在秦建國和沈念秋家暖烘烘的炕上養了三天,臉色紅潤了不少,能自己端著碗喝粥了。她拉著沈念秋的手,渾濁的老淚在眼眶裡打轉:“秋丫頭,建國娃子,要不是你們,我這條老命就撂在這冬天裡了……”
“孫奶奶,您快彆這麼說,鄉裡鄉親的,這都是應該的。”沈念秋輕輕拍著她的手背安慰。
秦建國則和村裡幾個壯勞力,趁著雪勢稍緩,不僅徹底加固了孫奶奶家的屋頂,還用黃泥重新糊了她家牆壁的裂縫,搬去了足夠燒半個月的柴火。這事在村裡悄悄傳開,秦建國和沈念秋這兩個“外來戶”的形象,在村民們心中悄然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再是那個關起門來過自己小日子的神秘組合,而是能在危難時伸出援手,有本事、有善心的年輕人。
然而,極端天氣的考驗遠未結束。
雪停後的第二天下午,天空短暫地透出一絲灰白的光,但氣溫卻驟降,寒風像刀子一樣,刮在臉上生疼。村支書踩著及膝的深雪,深一腳淺一腳地來到了保管室小家。他跺掉靴子上的雪碴子,被秦建國讓進屋,感受到撲麵而來的溫暖,臉上露出一絲複雜的表情。
“建國,念秋,有個棘手事。”村支書搓著手,眉頭緊鎖,“這場雪太大了,時間又長,村裡好幾戶人家的柴火都見底了。特彆是村西頭的老鰥夫馬三爺,還有村尾帶著倆娃的張家寡婦,他們家底子薄,昨天就開始燒板凳腿了。這天氣,沒火取暖,真要出人命的。集體柴垛那邊……也不多了,得緊著更困難的人家。”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秦建國家牆角碼放整齊的柴火,以及屋簷下掛著的肉乾,語氣帶著商量的意味:“知道你們也不寬裕,但……能不能先勻出點柴火和吃的,應應急?算是村裡借的,等開春了一定還!”
秦建國和沈念秋對視一眼。他們預感到持續的嚴寒會讓一些準備不足的人家陷入困境,卻沒想到來得這麼快,這麼急。他們的儲備確實相對充足,但也要支撐到開春,而且,無私的幫助與有求必應是兩回事。
沈念秋沉吟片刻,開口道:“支書,柴火我們可以勻一些出來,但您也看到了,我們這點儲備,是準備用到開春化凍的。全部拿出來,不現實,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至於吃的,肉乾是我們過冬的主要油水,不能動。但地窖裡還有些蘿卜白菜,可以分一些給孩子多的人家。”
秦建國接口,聲音沉穩有力:“支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光是給柴火,給一點吃食,撐不了幾天。我看,得把大家組織起來。”
“組織起來?”村支書一愣。
“對。”秦建國走到門口,指著外麵,“雪停了,雖然路難走,但後山那片灌木林,枯枝敗樹不少。組織還能動彈的男勞力,輪流上山砍柴,不需要走遠,就在山腳附近,能弄多少是多少。集中回來的柴火,由村裡統一分配,優先保障老人、孩子多的人家。這樣,起碼能解決一部分燃料問題。”
村支書眼睛一亮,這倒是個辦法!之前隻想著庫存,沒想到去開源。
沈念秋也補充道:“還有,我看很多人家囤的白菜,外麵幾層葉子都凍壞了,舍不得扔,裡麵好的也跟著爛。可以把好的部分剝出來,切成絲,用鹽醃上,或者直接放在外麵凍成凍白菜,雖然口感差些,但總能填肚子。蘿卜也一樣,可以切成片曬……嗯,現在曬不了,可以放在屋簷下凍著,或者擦成絲混在粥裡煮。這些法子,我可以跟村裡的婦女們說說。”
秦建國又道:“工具也是個問題。我家還有兩把備用的柴刀,可以拿出來公用。看看誰家還有多餘的鐵鍬、鎬頭,都集中一下,提高效率。”
村支書越聽越激動,猛地一拍大腿:“好!好個‘授人以漁’!建國,念秋,你們這腦子,活絡!我這就去敲鐘集合人!”
很快,村頭老槐樹下那口許久未響的大鐘被敲響了,沉悶而悠長的鐘聲在雪野裡回蕩。村民們聽到信號,紛紛裹緊棉衣,走出家門,聚集到大隊部門前空地上積雪已被簡單清理)。
村支書站在台階上,把目前麵臨的困難和秦建國、沈念秋提出的建議大聲說了一遍。人群中起初有些騷動,彌漫著焦慮和不安,但聽到有辦法解決柴火和食物問題,又慢慢安靜下來。
秦建國被村支書拉著,站到了前麵。他看著下麵一張張被凍得通紅、帶著期盼和疑慮的臉,深吸一口氣,朗聲道:“鄉親們,天災無情,但人有情,有力氣!咱們不能坐等著挨凍受餓!男人們,有力氣的,跟我上山砍柴!女人家,跟著念秋學學怎麼處理凍壞了的菜,怎麼省柴火,怎麼用有限的東西做出能頂餓的飯食!咱們擰成一股繩,沒有過不去的冬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的話語簡單、直接,沒有太多花哨,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感。虎子第一個跳出來響應:“建國哥說得對!我跟你去!”
“我也去!”
“算我一個!”
……越來越多的青壯年站了出來。
女人們則圍到了沈念秋身邊,七嘴八舌地問著如何處理凍菜,怎麼用一點點油星做出有味的湯。沈念秋耐心地講解、示範,把她從家裡帶來的幾種耐儲存的乾菜、還有那盆綠油油的小蔥展示給大家看,分享著如何利用有限條件改善生活的點滴智慧。
沉寂的村莊,仿佛被注入了活力。男人們組成幾個小隊,拿著各種工具,沿著秦建國探出的相對安全的路線,向後山進發。砍伐聲、吆喝聲、樹枝被拖動的沙沙聲,打破了多日的寂靜。女人們則在各家院子裡,或在大隊部的灶間,跟著沈念秋學習醃製凍菜,交流著如何用玉米皮、豆秸等平時不當回事的東西引火省柴。
秦建國不僅帶頭砍柴,還憑借著他野外生存的經驗,指導大家如何識彆哪些樹木的枯枝耐燒,如何在深雪中更省力地行走和運輸。他甚至在一個背風的山坳裡,發現了幾叢被大雪覆蓋、但主乾依然良好的榛子樹和野核桃樹,讓大家驚喜不已,雖然果子早已落地,但這些發現無疑提振了士氣。
沈念秋則成了婦女們的“技術顧問”。她教大家用破布頭、舊棉花給孩子做更厚實的襪子和手套;用簡單的草木灰水處理輕微的凍傷;甚至用秦建國之前熬製的野豬油混合一些曬乾的艾草,做成簡易的防凍膏。
幾天下來,集中起來的柴火雖然無法讓每家都燒得滾燙,但至少保證了不讓炕冰鍋冷,守住了生存的底線。那些處理過的凍菜、省柴技巧,也讓各家的飯桌和灶膛裡多了些暖意。
在這個過程中,秦建國和沈念秋徹底融入了這個村莊。人們看到的是他們的擔當、智慧和那份毫不藏私的分享精神。當初那些關於他們來曆的猜測和隔閡,在共同對抗嚴寒的“戰鬥”中,冰雪消融。
夜幕再次降臨,但村莊不再像之前那樣死寂。零星燈火在雪夜裡閃爍,偶爾傳來幾聲狗吠和人語,透著頑強的生機。
保管室裡,秦建國用熱水燙著腳,緩解一天的疲勞。沈念秋在燈下縫補著他今天被樹枝刮破的棉襖。
“今天馬三爺偷偷塞給我兩個他藏了很久的雞蛋,說謝謝我們。”沈念秋輕聲說。
“張家寡婦也讓虎子送來了一小袋她娘家給的乾蘑菇。”秦建國回道。
兩人相視一笑,疲憊中帶著滿足。他們的“貓冬”計劃,初衷是為了自身的安全與舒適,卻在意外中,演變成了一場帶領整個村莊共渡難關的實踐。他們的儲備沒有減少太多,但發揮出的效用卻遠超預期。
窗外,北風依舊呼嘯,但小屋內的溫暖,似乎更加堅實,更加深厚了。這溫暖,不僅來自燒得正旺的土炕,更來自與這片土地、這些人們建立起的深厚聯結。他們知道,這個冬天或許還很漫長,但隻要人心聚在一起,就總能等到春暖花開的那一天。
喜歡重生秦建國請大家收藏:()重生秦建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