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準備,都是在不影響正常夏耘農事的前提下,利用早晚工餘時間進行的。秦建國和沈念秋帶著副業隊的幾個核心成員,在老槐樹下、在大隊部的空房裡,敲敲打打,縫縫補補,討論研究。他們的舉動,自然也引起了屯裡社員的好奇。有人覺得新奇,有人覺得他們是“瞎折騰”,但更多人是抱著觀望和一絲期待的態度。老支書和德順叔偶爾會過來看看,提點建議,他們的默許和支持,讓這個小小的“養蜂籌備組”能夠心無旁騖地工作。
十幾天後,第一批五個按照新式樣製作的蜂箱和幾個誘蜂簍終於完成了。選了一個晴朗無風的下午,秦建國、沈念秋、孫福根,還有主動要求來幫忙的德順叔,一起進山選址安置。
蜂場的位置是德順叔早就看好的。在後山一處向陽、背風的緩坡上,麵朝一片即將開花的荊條叢,附近有清澈的山溪,環境安靜,遠離人畜乾擾。
他們小心翼翼地清理出一小片平地,將蜂箱用石頭墊高,防止潮濕和蟻患。箱門朝向東南,便於清晨的陽光照射。每個蜂箱間隔數米擺放。德順叔仔細檢查了每個蜂箱的擺放角度和穩固性,點了點頭。
接著,他們在蜂箱附近和更遠一些、視野開闊的樹枝上,掛上了塗滿誘蜂水和蜂蠟的誘蜂簍。
“接下來,就是耐心等待了。”德順叔看著布置妥當的蜂箱和誘蜂簍,說道,“蜂群認不認這個地方,肯不肯來,就看天意和它們的‘心情’了。”
引蜂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頭幾天,隻有零星的偵查蜂飛來,在蜂箱和誘蜂簍周圍盤旋、探查,偶爾落下來爬進去看看,又飛走。副業隊每天派人輪流去遠遠地觀察,記錄情況,既期待又忐忑。
這天傍晚,輪到孫福根去觀察點。他連跑帶顛地衝回屯子,直奔知青點,臉上是抑製不住的激動:“來了!來了!建國哥,念秋姐!蜂群!好大一群蜂,落在一個誘蜂簍上了!黑壓壓的一團!”
秦建國和沈念秋聞言,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拿起準備好的防護裝備和工具筐,叫上德順叔,快步向後山蜂場趕去。
趕到現場時,果然看到一副令人震撼的景象:一大團蜜蜂,密密麻麻,聚集在掛在矮樹杈的一個誘蜂簍外,形成一個倒掛的生物球,嗡嗡聲低沉而渾厚,仿佛蘊含著巨大的能量。蜂球中心,隱約能看到簍子的輪廓。
“好!這是分蜂群,找到臨時的落腳點了!”德順叔經驗老道,壓低聲音說,“看這架勢,蜂王應該就在裡麵。現在是最好的時機,把它們請進蜂箱。”
按照事先演練和德順叔的現場指揮,秦建國和沈念秋穿戴好全套防護,深吸一口氣,走上前去。沈念秋負責用自製的噴煙器,點燃乾燥的艾草,對著蜂團的下方輕輕噴吐少量的煙霧。淡淡的艾草香彌漫開來,蜂群的嗡嗡聲似乎小了一些,變得溫順。
秦建國看準時機,拿起一個空蜂箱,打開箱蓋,內壁已經提前塗好了誘蜂水和蜂蠟。他小心翼翼地、穩穩地將蜂箱開口,對準掛在樹上的那個覆滿蜜蜂的誘蜂簍。
德順叔在一旁低聲道:“慢點,穩點,把簍子輕輕抖進去,儘量讓蜂球整體落進去。”
秦建國依言操作,動作輕柔卻堅定。他用戴著手套的手,輕輕解開固定誘蜂簍的繩子,然後將簍子口對準蜂箱內部,手腕一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霎時間,那團黑色的蜂球,如同接到指令的士兵,蠕動著,發出更密集的振翅聲,絕大部分順從地、瀑布般湧入了那個黑暗、安靜、充滿蜜蠟香氣的新家。隻有少數蜜蜂還在外麵盤旋。
秦建國迅速而輕巧地將蜂箱蓋子蓋好,隻留下窄小的巢門供蜜蜂出入。
成功了!第一群野蜂,被成功地引入了他們自製的蜂箱!
雖然隔著麵紗,秦建國和沈念秋都能看到對方眼中洋溢的喜悅和激動。孫福根在遠處安全區看得屏息凝神,此刻也忍不住揮了揮拳頭。
德順叔臉上露出了難得的、舒展的笑容:“這第一步,算是邁出去了。往後,精心伺候著吧。能不能安下家,能不能發展起來,釀出蜜來,還得看你們的本事。”
接下來的日子,這副業隊的重心暫時完全轉移到了這箱“創始蜂群”上。沈念秋嚴格按照書本知識和老人指點,定期遠距離觀察蜂群活動情況,記錄天氣、蜜源、蜜蜂出入巢的繁忙程度。他們不敢過多開箱打擾,隻能通過巢門口的動靜來判斷內部情況。
幾天後,觀察到蜜蜂采集花粉回巢的比例顯著增加,這是蜂王產卵、巢內哺育幼蟲的積極信號!又過了一段時間,傍晚時分,能看到蜜蜂在巢門口扇風,調節巢內溫濕度,一切都顯示蜂群正在適應新家,穩步發展。
首戰告捷,極大地鼓舞了士氣。他們如法炮製,又成功引到了兩群野蜂。蜂場從無到有,初具規模。雖然規模還小,但每一個蜂箱,都凝聚著他們的智慧、汗水和希望。
夏日的陽光熾烈,山風送爽。靠山屯的田野裡,禾苗正在抽穗灌漿,預示著豐收的希望。而後山的緩坡上,那幾個看似不起眼的木箱旁,小生靈們忙碌穿梭,采集著山野的精華,也在為靠山屯的集體,醞釀著一份甜蜜的未來。秦建國和沈念秋知道,養蜂之路才剛剛開始,越冬管理、病蟲害防治、取蜜技巧……還有無數的挑戰在前麵。但他們已經邁出了最堅實的第一步,並且有信心,在這條新的副業道路上,和靠山屯的鄉親們一起,走下去,走踏實。
喜歡重生秦建國請大家收藏:()重生秦建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