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機第二天的片場,比第一天更加肅穆,也更加凝重。
所有劇組人員都心知肚明,今天要拍攝的,是《大明王朝1566》全劇開篇的重頭戲——嘉靖皇帝與內閣首輔嚴嵩的“雲中對”。
這場戲,沒有刀光劍影的激烈衝突,沒有誇張的肢體動作,卻藏著嘉靖一朝權力鬥爭最核心的精髓:帝王的深沉猜忌與老臣的步步自保。
它是一場無聲的戰爭,一場心理的博弈,足以決定無數人的命運。
西暖閣的布景,在昨天的基礎上又做了精心的調整。
嘉靖皇帝盤坐的蒲團旁,多了一個小巧精致的煉丹爐,爐中燃著特製的凝神香,煙霧細如絲線,在空氣中緩慢而優雅地散開,為整個空間增添了一絲神秘而超脫的氣息。
書案上的奏疏被重新整理過,最上麵放著一本攤開的《道德經》,書頁上有幾處用朱筆圈畫的痕跡。這是陳保國老師特意讓道具組加上的細節。
“嘉靖修道,不可能不讀《道德經》,這些細節能讓角色更真,讓觀眾更信服。”每一個微小的改動,都凝聚著藝術家們對曆史和角色的敬畏與考究。
李紅星穿著太監服,靜靜地站在片場的角落裡,手裡拿著劇本,卻一眼未看。
他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死死地盯著片場中央,生怕錯過前輩們任何一個細微的動作、一個眼神的流轉。今天,他的角色依然是“活道具”:跪在嘉靖身後,手持拂塵,不能動,不能說話,卻要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見證這場驚心動魄的君臣對決。
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場戲,更是一堂生動的表演大師課,他必須全神貫注,汲取其中的精髓。
“各部門準備!action!”
張立導演的聲音落下,片場瞬間安靜得能聽到煉丹爐裡香料燃燒發出的“滋滋”輕響。陳保國老師飾演的嘉靖皇帝,緩緩走到蒲團旁,動作從容而緩慢,仿佛每一步都帶著帝王的沉重。
他盤腿坐下,沒有立刻閉眼,而是拿起桌上的沉香手串,手指輕輕轉動。手串的木質珠子相互碰撞,發出“嗒嗒”的輕響,在安靜的暖閣裡顯得格外清晰,也格外引人注目。
這細微的聲響,仿佛是嘉靖帝內心深處思緒的具象化,暗示著他雖然表麵平靜,內心卻波濤洶湧。
他的道袍寬大,幾乎遮住了大半個身體,隻露出一雙深邃的眼睛。
那眼神裡,沒有尋常帝王的威嚴霸氣,反而透著一種久居深宮的疲憊與厭倦,仿佛看透了世間的一切虛妄。
然而,在這疲憊之下,又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銳利,像一隻在暗中觀察獵物的鷹,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掌控著全局。
這種複雜而矛盾的眼神,瞬間將嘉靖帝的形象立體地呈現在所有人麵前。
過了大概十秒,倪大虹老師飾演的嚴嵩,在一名小太監的引領下,緩緩走了進來。他穿著一身深紫色的官服,衣服的袖口和下擺,卻有著明顯的補丁痕跡。
這是道具組特意做的舊化處理,按照史料記載,嚴嵩晚年生活節儉,衣服破了也舍不得換。
這個細節,無聲地訴說著嚴嵩的清貧與忠誠,也為他接下來的表演埋下了伏筆。
他的背駝得很厲害,像一張被歲月和重擔壓彎的弓,每走一步都顯得有些搖晃,仿佛隨時都會摔倒。
那份老態龍鐘,那份風燭殘年,被倪大虹老師演繹得淋漓儘致。
走到嘉靖皇帝麵前三步遠的地方,他噗通一聲跪下,動作熟練得讓人心酸——膝蓋落地時沒有絲毫猶豫,雙手放在身側,頭埋得很低,額頭幾乎要碰到地麵,姿態卑微到了極致。
“老臣……嚴嵩,叩見皇上。”他的聲音蒼老沙啞,像被砂紙磨過一般,每一個字都帶著顫音,卻又清晰地傳到片場的每一個角落。
那聲音裡,充滿了巨大的惶恐與不安,仿佛一個犯了錯的孩子,在等待著父親的審判。
陳保國老師沒有睜眼,甚至沒有動一下手指,隻是用那沙啞的、帶著一絲睡意的聲音,淡淡地問了一句:“外麵……下雪了嗎?”
這句話,是劇本裡沒有的——是陳保國老師的即興發揮,也是他對倪大虹老師,乃至整個劇組的一次無聲的考驗。
片場裡的工作人員都屏住了呼吸,連張立導演都從監視器後探起身子,眼睛死死盯著屏幕,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李紅星跪在地上,心臟猛地一跳,手裡的拂塵差點掉在地上——他知道,這句看似無關緊要的話,藏著嘉靖皇帝最深的猜忌:
你嚴嵩掌控朝堂這麼久,是不是連外麵的風向都看不清了?是不是老糊塗了?你還有沒有能力,還有沒有資格,繼續坐在那個位置上?
倪大虹老師的反應,堪稱神來之筆,瞬間將這場戲推向了高潮。
他先是愣了一下,肩膀微微一僵,大概過了兩秒,才把埋在地上的頭壓得更低,聲音裡充滿了巨大的惶恐與自責:“回……回皇上的話,外麵……沒……沒下雪。是……是老臣的眼睛,花了。老臣……罪該萬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沒有辯解沒下雪,也沒有解釋為什麼看錯,而是直接承認自己眼睛花了,把所有的罪責都攬到自己身上。這不是懦弱,這是最聰明的自保。
他在告訴嘉靖皇帝:“皇上,我老了,糊塗了,再也沒有能力跟您爭權了,您放心。”這種以退為進的策略,將嚴嵩的生存智慧展現得淋漓儘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