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場射擊是李紅星的高光時刻,晚飯後,陳顧問把所有新兵,包括李紅星,都召集到了部隊那個簡陋的露天電影場。
幕布就是一麵刷白的牆,放映機是台老舊的16毫米機器,開動起來“哢啦哢啦”直響,但所有人都坐得筆直,像是在等待一場莊嚴的儀式。
今晚放映的,是一部在中國電影史上足以封神的老電影——《橫空出世》。
這部於1999年上映的電影,再現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為研製第一顆原子彈,無數科學家與解放軍戰士遠赴大西北戈壁灘,克服萬難、自力更生的悲壯史詩。
電影的畫麵是黑白的,帶著粗糙的顆粒感,可當那片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出現在銀幕上時,李紅星的心,瞬間就被攥緊了。
他看到,李雪健老師飾演的馮石將軍,帶著一群衣衫襤褸卻眼神明亮的士兵,在風沙裡啃著冰冷的窩頭,那場景,像一記重錘,狠狠地砸在了他的心上。
他瞬間就想起了爺爺日記裡描寫的,在長津湖的雪地裡,就著冰雪吃炒麵粉的場景。
一模一樣!那不是電影,那就是真實的曆史!那是刻在骨子裡的、屬於那個年代的,共同的記憶!
電影裡有一個讓他永生難忘的鏡頭:原子彈的核心數據需要進行極其複雜的計算,可當時中國沒有計算機,怎麼辦?
一群頂尖的物理學家,就在一間四麵漏風的帳篷裡,每人抱著一台算盤,不眠不休地,用最原始的方式,一厘一毫地,計算著那些關乎國家命運的數據。
算盤珠子碰撞的“劈啪”聲,彙聚成一曲悲壯的交響。那一刻,李紅星的眼淚再也忍不住,奪眶而出。
那不是算盤,那是一個一窮二白的民族,在麵對整個世界的封鎖和質疑時,用血肉之軀,敲響的、不屈的戰鼓!這才是真正的精神的力量!
接著,便是讓他淚腺徹底失守的一幕。由於自然災害和蘇聯專家撤走,物資極度匱乏,所有人餓得前胸貼後背。銀幕上,一群麵黃肌瘦的戰士圍坐在篝火旁,沒有抱怨,沒有頹喪,其中一個戰士拿起了手風琴,拉出了一段帶著鄉土氣息的旋律。
起初隻是一個人在低聲哼唱,那歌聲沙啞,卻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
“戈壁灘那麼嗬咳,創新業那麼嗬咳…”
很快,第二個、第三個聲音加了進來,歌聲漸漸彙聚成洪流,響徹整個戈壁灘的上空:
“早日搞出原子彈那麼嗦囉囉囉嘿,不回家那麼嗬咳!”
“戰風沙那麼嗬咳,喝鹹水那麼嗬咳!”
他們唱得那麼大聲,那麼用力,仿佛要把所有的饑餓、寒冷和委屈都吼出去!李紅星看著銀幕上那些年輕的、因為饑餓而凹陷的臉頰,看著他們因為用力歌唱而青筋暴起的脖頸,眼淚糊了滿臉。
這不是簡單的紅歌,這是那個年代最真實的呐喊!是在絕境中,用精神原子彈對抗物質匱乏的怒吼!他想起了爺爺日記裡,那些戰士們在零下四十度的雪地裡,互相講著家鄉的笑話取暖的場景,那份樂觀與堅韌,一脈相承!
他看到,李幼斌老師飾演的陸光達,那位從美國毅然歸來的核物理專家,在得知實驗遭遇瓶頸,國家三年困難時期糧食短缺時,毅然將自己那份僅有的、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特供的口糧,分給了那些普通的科研人員。他自己,卻餓得暈倒在了試驗場上。
他看到,馮石將軍,在得知自己的妻子病危,卻因為保密條例無法回家探望時,隻能對著家的方向,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然後轉身,繼續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那一刻,李紅星身邊的許多年輕士兵,都哭了。他們哭的不是電影,是那份為了國家,可以舍棄一切的,軍人的魂。
電影的最後,當那朵巨大的、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屈脊梁的蘑菇雲,在戈壁灘的上空,轟然升起時;當所有的戰士和科學家,不顧輻射的危險,衝出掩體,在那片荒蕪的土地上,儘情地歡呼、擁抱、哭泣時。
李紅星感覺自己的靈魂,都被徹底點燃了。
他的眼淚,混合著鼻涕,糊了滿臉,但他卻絲毫不在意。
他終於明白,自己要演的,到底是什麼了。
那不是一個簡單的角色,那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一種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永不磨滅的魂!
電影結束了,幕布上隻剩下一片空白。可整個電影場,卻依舊沉浸在那份巨大的震撼和感動中,久久沒有聲響。
陳顧問站起身,看著眼前這些,早已淚流滿麵的年輕士兵,和他自己一樣,眼眶通紅的李紅星。
他的聲音沙啞,卻充滿了力量。
“都看到了嗎?”
“這就是,咱們中國的兵魂。”
喜歡娛樂天王:從橫店演屍體開始請大家收藏:()娛樂天王:從橫店演屍體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