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風拂過林海,帶來鬆脂和潮濕泥土的氣息。密營旁新開辟的操場上,戰士們喊殺震天,練習著新授的刺殺動作。楊帆按著腰間皮帶,穿行在隊列間,不時停下糾正一個姿勢,拍拍某個年輕戰士的肩膀。
“大當家!大當家!”急促的呼喊聲由遠及近。隻見鐵柱揮舞著一卷東西,像個炮彈似的從林子外衝進來,滿臉漲得通紅,激動得幾乎語無倫次。
“報……報紙!南洋……南洋的報紙!”
這一嗓子,把操場上的目光全吸引了過去。鐵柱衝到楊帆麵前,呼哧帶喘地將那卷東西塞過來——是幾份折疊整齊的報紙,紙張泛黃,邊角磨損,顯然經過了無數人傳閱。
楊帆心頭一動,沉穩地接過。展開最上麵一份,是新加坡的《南洋商報》。頭版下方,一行醒目的標題赫然映入眼簾:
“白山黑水間的孤忠——記東北抗日義勇軍楊帆支隊”
標題旁,還配著一張模糊不清的照片,依稀能看出是幾個持槍的人影站在林間空地上,背景是莽莽群山。
操場上安靜下來,戰士們不由自主地圍攏過來,雖然大多不識字,但那標題的大小和位置,讓他們本能地感覺到非同尋常。
楊帆的目光迅速掃過文章內容。報道詳細記述了“楊帆支隊”如何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堅持抗日,提到了他們襲擊日軍據點、破壞交通線的幾次戰鬥,甚至準確描述了隊伍“凍傷過半仍堅守陣地”、“以粗劣武器抗擊強敵”的細節。文筆飽含感情,稱他們是“淪陷區中不滅的烽火”,“其忠勇壯烈,足以驚天地泣鬼神”。
文章末尾,還特彆提到了南洋華僑籌賑總會發起的新一輪募捐,呼籲僑胞“竭力援助此等真正為國家流血之英雄”。
“念……念念啊,大當家!”鐵柱急不可耐地催促,周圍的戰士們也眼巴巴地望著。
楊帆清了清嗓子,低沉而清晰的聲音在操場上回蕩開來。當他念到“孤忠”、“英雄”、“不滅烽火”這些字眼時,他能清晰地看到,圍在身邊的那些年輕或不再年輕的臉龐上,泛起了激動的紅光,胸膛不由自主地挺高,眼睛裡閃爍著一種前所未有的光彩。
那是一種被承認、被尊重、被理解的榮耀感。
“咱們……咱們上報了?南洋……南洋的人都知道了?”一個剛入伍半年的小戰士,聲音帶著顫抖,難以置信地喃喃自語。
“知道了!全世界都快知道了!”鐵柱用力拍著大腿,聲音洪亮,帶著揚眉吐氣的暢快,“看誰還敢說咱們是土匪!”
消息像長了翅膀,迅速傳遍整個密營。炊事班的老王扔下馬勺跑了過來,被服廠的婦女們放下針線圍攏上來,連躺在簡易病房裡的傷員,也掙紮著支起身體,側耳傾聽。
陳明拿著另一份報紙,走到楊帆身邊,指著內頁的一篇評論:“你看這裡,分析得很到位,指出了我們戰略位置的重要性。看來陳嘉豪先生回去後,做了大量工作。”
楊帆點點頭,心中感慨萬千。這不僅僅是一篇報道,這是一扇窗口,讓這個被困於林海雪原的孤軍,看到了外麵的世界,聽到了同胞的回響。
然而,歡騰的氣氛中,楊帆卻敏銳地捕捉到了一絲異樣。趙老黑蹲在人群外圍,吧嗒吧嗒地抽著旱煙,眉頭微鎖。幾個最早跟著楊帆起家的老兄弟,興奮之餘,眼神裡也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憂慮。
晚上,在作為指揮部的木屋裡,這種憂慮被擺上了台麵。
“名聲大了,是好事,也是壞事。”趙老黑吐出一口濃煙,敲了敲煙袋鍋子,“以前鬼子覺得咱們是疥癬之疾,現在上了南洋的報紙,怕是……要動真格的了。”
陳明表示同意:“老黑說得對。關東軍高層極好麵子,這篇報道等於打了他們的臉,必然會引來更嚴厲的清剿。”
“怕他個鳥!”鐵柱梗著脖子,“來多少咱殺多少!”
“殺?拿什麼殺?”趙老黑瞪了他一眼,“咱們就這點家底,經得起幾次折騰?現在好了,全世界都知道咱們在這兒,想偷偷挪個窩都難了!”
木屋裡沉默下來。隻有油燈的火苗劈啪跳動著。
楊帆緩緩開口,聲音沉穩有力:“老黑的擔心,有道理。名聲,是把雙刃劍。它給我們帶來了希望和外援,也把我們推到了風口浪尖。”
他走到地圖前,手指點著密營所在的位置:“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怕被盯上,就永遠躲在暗處。我們需要外界的支持,需要讓全國人民、全世界華人知道,東北沒有淪陷,中國人還在抵抗!這本身就是一種戰鬥,一種精神上的戰鬥!”
他環視眾人,目光銳利:“至於鬼子的清剿,難道我們沒有名字,他們就會放過我們嗎?該來的,總會來。我們要做的,是利用這名氣帶來的好處,儘快壯大自己。”
他轉向陳明:“立刻以支隊名義,草擬一封致南洋僑胞的感謝信。言辭要懇切,彙報我們近期的戰果和困難,重點是藥品、無線電器材和軍工技術人才。”
“另外,”楊帆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精光,“把我們下一步準備重點破壞的日軍交通線,有選擇地‘透露’出去。既要展示我們的實力和活躍,也要真真假假,讓鬼子摸不著頭腦。”
“明白了,虛虛實實,迷惑敵人。”陳明會意。
接下來的幾天,密營的氣氛明顯不同了。戰士們訓練起來更加賣力,眼神裡多了某種堅定和自豪。偶爾有新的傷員被抬下來,也不再像以前那樣隻有絕望,嘴裡會念叨著:“值了,南洋的同胞都看著呢……”
而楊帆,則在夜深人靜時,反複閱讀著那幾份報紙。他知道,從這一刻起,“楊帆支隊”不再僅僅是一個生存於夾縫中的軍事實體,它已經成了一個符號,一種精神象征。
這名聲是動力,也是壓力;是護身符,更是催命符。
他推開窗,望著遠方沉沉的夜色。也許用不了多久,鬼子的討伐隊就會循著這“名聲”而來。但同樣,也會有更多的“陳嘉豪”,帶著同胞的囑托和希望,穿越重重封鎖,奔向這片燃燒的土地。
路,還長著呢。他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氣,握緊了拳頭。
喜歡烽火涅盤抗日血淚請大家收藏:()烽火涅盤抗日血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