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洞裡的黴味似乎被一種新的氣息衝淡了,那是紙張、油墨與電波灼熱混合的味道,帶著遠方海洋的鹹腥與熱帶陽光的燥熱。與陳嘉豪建立的穩定通訊,像一根堅韌的絲線,穿透了日軍嚴密的封鎖,將孤懸關外的密營與廣袤的世界悄然連接。
譯電員將剛剛接收完畢、抄錄整齊的電文遞給楊帆時,手指因激動而微微顫抖。電文很長,跨越了千山萬水。
開頭是熟悉的問候與振奮的消息:“楊將軍鈞鑒:黑風坳捷報傳至南洋,僑胞奔走相告,群情激昂!新一輪募捐遠超預期,各界踴躍,學子甚至典當書籍飾物,老翁捐出畢生積蓄,言‘寧餓肚皮,不喪國格’!資金已分批彙出,唯慮及陸路通道屢遭破壞,此次援助理應另辟蹊徑……”
楊帆的目光在“寧餓肚皮,不喪國格”八個字上停留了許久,仿佛能看見那些素未謀麵的同胞,在炎炎烈日下,將省吃儉用的血汗錢投入募捐箱時,眼中閃爍的赤誠。他深吸一口氣,繼續往下看。
陳嘉豪詳細闡述了新的物資輸送思路:放棄風險巨大的直接陸路運輸,轉而嘗試更為迂回隱蔽的海陸聯運。利用華僑在東南亞與香港、上海等口岸的商貿網絡,將采購的物資化整為零,偽裝成普通商品,通過不同航線、不同批次,先運抵這些“中立”港口,再設法通過地下渠道,經複雜路徑輾轉輸入東北。
“此過程勢必漫長,動輒數月,且損耗不可避免,然安全性或可大增。”電文中的措辭謹慎而務實。楊帆知道,這是用時間和複雜度來換取安全,是無奈之下最穩妥的選擇。
然而,這封長電文最重要的部分,並非關於物資。接下來的內容,讓楊帆都不禁坐直了身體。
“前承將軍垂詢西方軍事、醫療諸事,嘉豪不敢怠慢,已組織人手,搜集摘要,分期發送。望此星星之火,可助將軍淬煉鋒刃。”
後麵附著的是第一期的“知識輸血”:軍事技術摘要:包含了“美利堅步兵班排突擊隊形演變”、“間接瞄準火炮射擊諸元簡易計算法”、“野戰防禦工事構築與偽裝要點”。文字簡練,配以手繪示意圖,雖然隻是梗概,卻係統性地介紹了楊帆記憶中現代步兵戰術的雛形和正規工事知識。
醫療知識精要:重點是“創傷性休克的識彆與緊急處置”、“戰地無菌操作原則”、“常見戰場感染如破傷風、氣性壞疽)的預防與症狀識彆”、“簡易截肢術與止血帶使用規範”。這些知識,對於目前僅靠老韓一人、幾乎全憑經驗的醫療條件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國際形勢通報:這部分內容更為宏觀,卻同樣關鍵。“歐美各國對日態度曖昧,綏靖之風盛行,唯民間多有聲援我國者”、“國聯調查團報告措辭軟弱,恐難製約日本”、“日美商約續約談判陷入僵局,美方對日貿易出超表示不滿”……
楊帆一遍又一遍地閱讀著這些來自外部的信息,心中波瀾起伏。這些知識,超越了這個時代中國普通軍隊的認知範疇,尤其是對陳明、趙老黑這些土生土長的骨乾而言,更是聞所未聞。
他立刻召集了所有核心骨乾,在指揮部那間最大的木屋裡,舉辦了一次特殊的學習會。
油燈下,楊帆親自講解那些戰術圖解,用木棍在沙盤上比劃著散兵線和火力配合;陳明則負責研讀國際形勢,分析列強間的微妙關係;老韓捧著那幾頁醫療摘要,如獲至寶,反複詢問細節,恨不得立刻將這些規範應用到對鐵柱等重傷員的護理中去。
趙老黑起初對那些彎彎繞繞的“洋隊形”不以為然,嘟囔著“打得贏就是好隊形”。直到楊帆結合黑風坳的戰鬥實例,分析如果采用更疏散的接敵隊形和更明確的火力分工,可能減少多少傷亡時,他才沉默下來,盯著沙盤,眼神變得認真。
“娘的,這洋人琢磨打仗,是有點門道……”他最終咂咂嘴,算是認可。
學習會持續到深夜。散會後,眾人臉上都帶著一種混合著興奮與沉思的表情。這些零碎卻係統的知識,像一扇窗,讓他們看到了自身之外的廣闊天地,一種朦朧的、關於“正規化”與“現代化”的意識,開始在這些泥腿子出身的指揮員心中萌芽。
木屋裡隻剩下楊帆和陳明。桌上攤開著那份關於國際形勢的電文。
楊帆用手指敲打著“綏靖”、“軟弱”、“貿易摩擦”這幾個詞,語氣平靜卻帶著看透世事的冷峻:
“看來,我們不能指望外人來救中國。”他抬起頭,目光掃過陳明,仿佛也穿透了木屋,望向漆黑的山林和更遠的地方,“南洋的同胞,是我們的親人,血脈相連,傾囊相助。而其他列強,各有各的算盤。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的利益,是遠東的均勢,而不是中國的死活。”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夜風拂動他額前的發絲。
“最終,還是要靠我們自己,一刀一槍,打出個樣子來。隻有我們自己站穩了,打得鬼子疼了,他們才會真正坐下來,用平等的眼光看我們,才會考慮所謂的‘尊重’。”
陳明默默點頭,將桌上的電文仔細收好。這些來自遠方的回聲,帶來的不僅是知識和希望,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清醒與自強不息的動力。外麵的世界很複雜,但腳下的路,必須靠自己走實。
喜歡烽火涅盤抗日血淚請大家收藏:()烽火涅盤抗日血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