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內的反應,遠比曾國藩更為“務實”。當李鴻章那份將“殺降”巧妙包裝成“平叛”的捷報抵達軍機處,呈遞禦前後,年輕的同治皇帝和垂簾聽政的兩宮太後慈安、慈禧)心中隻有狂喜。富庶的蘇州光複了!蘇南發匪的主力被一舉鏟除了!這簡直是天大的喜訊!至於那兩萬多降卒是如何“鼓噪作亂”被“剿滅”的細節,以及戈登的憤怒,在煌煌戰功麵前,顯得如此微不足道。朝廷需要的是勝利,是疆土的收複,是足以震懾天下的威名!
一道煌煌恩旨,以六百裡加急的速度,從北京飛馳向上海:
“諭:欽差大臣、江蘇巡撫李鴻章,督率淮軍,運籌決勝,克複蘇州省城,厥功甚偉!著加恩賞加太子少保銜,並賞穿黃馬褂,以示殊榮!欽此!”
太子少保,正一品榮銜,雖為虛職,卻是人臣所能獲得的極高榮譽,象征著距離帝國權力核心的無限接近。黃馬褂,更是天子近臣的特殊標識,非立下蓋世功勳者不能得。這兩項恩賞疊加,標誌著李鴻章的政治地位和聖眷,達到了一個全新的巔峰,已隱隱有超越其師曾國藩之勢此時曾國藩尚未獲太子少保銜)。
上海,淮軍行轅。接旨的儀式莊嚴肅穆。香案高設,李鴻章身著簇新的蟒袍補服,率領麾下文武大員,朝著北方紫禁城的方向,行三跪九叩大禮。
“臣李鴻章,叩謝天恩!萬歲!萬歲!萬萬歲!”
當那件象征著無上榮光的明黃色馬褂由欽差太監恭敬地披在他肩上時,堂下頓時響起一片山呼海嘯般的恭賀之聲:
“恭喜中堂大人!賀喜中堂大人!”
“太子少保!黃馬褂!中堂大人實至名歸!”
“蕩平蘇南,指日可待!全賴中堂運籌帷幄!”
李鴻章站起身,明黃的緞麵在燈光下流淌著尊貴的光澤。他麵帶矜持而從容的微笑,接受著眾人的朝賀,目光掃過程學啟已因“平叛”之功被保舉為記名提督)、劉銘傳、李鶴章等心腹將領,微微頷首。這一刻,他是當之無愧的帝國柱石,江南的征服者。
然而,當喧囂散去,夜深人靜之時。李鴻章獨自坐在書房中,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黃馬褂光滑冰涼的緞麵。窗外,是上海灘不夜的燈火和隱約傳來的汽笛聲。書房內卻一片沉寂,隻有燭火跳躍,在他臉上投下明暗不定的光影。
那明麗的黃色,此刻在他眼中,仿佛隱隱透著一絲洗刷不去的暗紅。他仿佛能聽到戈登那憤怒的、用英語發出的控訴;能聞到蘇州城外那堆積如山的兩萬具屍體散發出的、混合著血腥與焦糊的惡臭;能感受到朝堂之上,那些清流派禦史們即將噴薄而出的、以“仁義”為名的彈劾奏章所攜帶的寒意;更能想象到,在曆史的卷冊上,自己的名字將與“蘇州殺降”這四個字永遠捆綁在一起。
“眼明手辣……”曾國藩那四個字的評語,如同魔咒般在他耳邊回響。是讚賞,也是枷鎖。
他端起一杯早已涼透的茶,一飲而儘,苦澀的滋味直抵肺腑。他知道,這份用數萬條人命和無法洗刷的血腥換來的頂戴榮光,沉重無比。戈登的怒火雖暫時壓下,但裂痕已生,常勝軍的合作將更加微妙艱難。朝廷的恩賞雖厚,卻也是將他架在火上烤。
“常州……天京……”李鴻章放下茶杯,目光重新變得銳利而冰冷。他鋪開地圖,手指重重地點在常州的位置。蘇州的血債已無法挽回,唯有更快、更徹底地剿滅太平天國,用更大的、無可爭議的勝利,才能覆蓋這濃重的血色,才能證明他“眼明手辣”的選擇是正確的!才能讓這件黃馬褂,在世人眼中真正閃耀出“功勳”而非“血腥”的光芒。他深吸一口氣,將心中那翻騰的複雜情緒強行壓下,提筆開始部署對常州的進攻。
通往權力巔峰的道路,注定由白骨鋪就,而他李鴻章,已然沒有回頭路可走。窗外,寒夜更深。
蘇州的血色尚未在江南的風中完全消散,淮軍的鐵蹄已挾著雷霆萬鈞之勢,繼續向北席卷!北路大軍在李鶴章、郭鬆林、劉銘傳的指揮下,如同出匣猛虎。無錫、金匱這兩座拱衛常州的要塞,在淮軍新銳火炮的猛烈轟擊和銘字營馬隊的反複衝擊下,守軍意誌迅速崩潰。城垣被轟塌,巷戰短暫而慘烈,守將或死或逃,兩城相繼易幟。幾乎與此同時,中路悍將程學啟挾蘇州新勝之威,會同道員吳毓芬等部,揮師東進,直撲浙江門戶嘉興。嘉興太平軍雖奮力抵抗,但在淮軍水陸並進、火力絕對優勢的打擊下,城牆終被轟開巨大缺口,守軍潰散,這座富庶的浙北重鎮也落入淮軍之手。
至此,蘇南大地,除卻那座被重重圍困的江南重鎮——常州府城古稱毗陵),已幾乎儘數插上了淮軍的旗幟!常州,成為了太平天國在蘇南最後的堡壘,也是淮軍完成蘇南肅清、劍指天京南京)必須拔除的最後一顆硬釘!
同治三年1864年)的初春,寒意未退。常州城四周,已被淮軍的營壘圍得水泄不通。旌旗獵獵,刀槍如林,一門門黑洞洞的炮口指向傷痕累累的城牆。在眾多“李”、“劉”、“郭”、“程”等將旗簇擁下,一麵最為顯赫的欽差大臣、江蘇巡撫、太子少保李的杏黃大纛,赫然矗立在城外一處高地上臨時搭建的督帥行轅前!
李鴻章,身著禦賜的黃馬褂,外罩一品麒麟補服,親臨常州前線!蘇州的勝利與隨之而來的榮寵太子少保、黃馬褂)並未讓他有絲毫懈怠。他深知,常州不克,蘇南難言徹底平定;常州不破,淮軍西進會攻天京的側翼就始終存在威脅。他必須親自坐鎮,以泰山壓頂之勢,在最短時間內碾碎這座最後的抵抗之城,用一場無可爭議的完勝,徹底奠定淮軍和他本人在帝國南方的無上權威,並洗刷蘇州殺降帶來的陰影。
常州城內,太平天國護王陳坤書、佐王黃和錦,這兩位天國後期的中堅將領,也抱定了與城共存亡的決心。陳坤書以勇猛剛毅著稱,黃和錦則長於守禦。他們收攏了蘇南各處潰退下來的太平軍精銳,加固城防,囤積糧草雖已不多),準備做最後的困獸之鬥。常州城高池深,加上守軍的死誌,注定這將是一場比蘇州更為慘烈的攻堅戰。
喜歡晚清三傑恩仇錄請大家收藏:()晚清三傑恩仇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