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廷錚那冰冷詭異的警告,如同最終審判的鐘聲,在基地核心層的合金會議室內震蕩。全息投影屏上,“守墓人”“清理”“偏離設計”“實驗場”“淨化脈衝”這些詞語被逐字放大,淡藍色的光映在每個人緊繃的臉上,連呼吸都帶著金屬般的寒意——這已不是某個艦隊、某個城市的危機,而是整個文明被釘在“宇宙運維清單”上的死刑預告。威脅不再來自具象的敵人,而是宇宙本身某種冷酷的規則: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在更高存在眼中,或許隻是培養皿裡失控蔓延的菌群,需要定期用“淨化”的試劑清零。
絕望如同冰水澆頭,順著後頸滑進衣領,但基地的應急燈還在規律閃爍,牆上的倒計時器儘管無人知道“淨化脈衝”的準確時間,卻本能地掛上了)紅色數字每秒跳動一次,像在抽打著每個人的神經。沒有時間沉湎於恐懼,王副主任攥著顧廷錚昏迷前的監測報告,指節因用力而發白,聲音沙啞卻堅定:“‘基石計劃’優先級上調至s+,從‘長期生存’轉向‘緊急避險’——要麼壓下‘意識活躍度閾值’,要麼找到對抗‘清理’的辦法,否則我們連成為‘實驗殘渣’的資格都沒有。”
全球合作在生存壓力下被強行擰成一股繩。各國加密通訊頻道裡,往日的爭執與戒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近乎赤裸的數據共享:中國提供了青藏高原地脈能量監測網的實時數據,美國開放了黃石公園地下岩漿活動的核心模型,德國則共享了全球人口情緒波動的大數據分析——這些曾被視為“國家命脈”的信息,此刻像拚圖碎片般彙聚,用於搭建一個連算法都模糊的“意識活躍度監控模型”。
隨之而來的,是一場近乎自殘的“冷靜療法”。全球範圍內,大型集會的審批通道被徹底關閉:裡約狂歡節的桑巴舞鞋蒙塵在儲物櫃裡,東京櫻花季的賞櫻步道空無一人,連往年擠滿球迷的世界杯預選賽賽場,也隻剩下球員在空曠的草坪上機械訓練,看台上的廣告牌閃爍著“保持平靜,共渡難關”的標語。激進藝術展覽被緊急叫停,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裡,畢加索的《格爾尼卡》被緩緩蓋上防塵布,策展人說“此刻的激烈情緒,可能是文明的催命符”。媒體版麵變得單調而溫和:財經新聞隻報道“穩定增長”,娛樂版塊全是舒緩的輕音樂推薦,連天氣預報都刻意弱化了“暴雨”“台風”等刺激性詞彙——社會像被裹進一層潮濕的保鮮膜,秩序井然下,是連打噴嚏都要克製的壓抑,連咖啡館裡的咖啡機,都被調慢了研磨速度,生怕刺耳的聲響刺激到人們緊繃的神經。
淩薇站在實驗室的落地窗前,看著基地走廊裡行色匆匆的科研人員——他們的腳步放得極輕,說話時刻意壓低聲音,連往日裡因學術爭論而漲紅的臉,如今也隻剩麻木的平靜。她攥緊了手心的星輝石,晶石表麵那層灰白色的霜似乎薄了些,核心的光點比之前亮了幾分,監護屏上的綠色數字終於跳出了個令人稍感安心的數值:【能量水平:5.7】。她知道,外在的壓抑治標不治本,就像給發燒的病人裹上棉被,隻能暫時掩蓋症狀,卻會讓病毒在體內瘋狂滋生。真正的出路,或許藏在艾拉傳承中那句被反複提及的“與己共鳴,與地共生”裡。
她將實驗室劃分成兩個區域:左邊的操作台上,擺滿了星輝能量解析設備,藍色的能量射線在真空玻璃管裡流轉,像一條被困住的星河;右邊的全息沙盤上,投射著全球“意識活躍度”熱力圖,紅色的高活躍區域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代表“低波動”的淡紫色,隻有少數幾個科研基地和醫院,還殘留著微弱的橙光。
“心智訓練法”的研發就在這樣的環境裡艱難推進。淩薇與神經科學家陳博士合作,將艾拉記憶中的冥想方法拆解成一個個可量化的步驟:第一步,用47赫茲的低頻聲波校準呼吸這個頻率是他們反複試驗後發現的,最能讓人快速進入放鬆狀態);第二步,凝視星輝石表麵的光點,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呼一吸間的能量流動”上;第三步,在腦海中構建一個“意識屏障”——不是具象的牆壁,而是一種“讓負麵情緒像水流過石頭般滑落”的心理暗示。
首批誌願者是基地的二十名醫護人員,他們每天結束高強度工作後,會走進專門的訓練室。訓練室的牆壁被刷成柔和的米白色,天花板上投射著緩慢旋轉的星雲圖案,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薰衣草精油經測試,這種氣味能降低皮質醇水平)。護士小林在訓練日誌裡寫道:“第一天訓練時,我滿腦子都是監護儀的蜂鳴聲,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第三天,當我盯著星輝石的光點時,突然感覺手指尖有微弱的暖意流過,那些因病人病情而焦慮的情緒,好像真的慢了下來;一周後,我發現自己給病人紮針時,手不抖了,連說話的語速都平穩了許多。”這些微小的反饋,像黑暗中點亮的火柴,讓淩薇看到了一絲希望——或許,人類不需要靠壓抑來求生,而是可以通過“強化自身”來抵禦威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高空中的“守望者”飛船,此刻正懸停在距地球3.6萬公裡的同步軌道上,銀白色的船身反射著太陽的微光,像一顆沉默的衛星。它的內部,無數個數據終端閃爍著冷光,其中一個屏幕上,正實時刷新著全球“意識活躍度”的變化曲線:曲線從之前的劇烈波動,逐漸趨於平緩,甚至低於了“燈塔”計劃前的基線水平。冰冷的電子音在空曠的船艙裡回蕩,那是“守望者”的邏輯分析報告:
【檢測到文明集體進行主動性意識壓抑行為。動機分析:規避未知外部威脅可信度92.3)。】
【短期評估:低活躍度狀態可降低“守墓人”檢測概率,符合生存第一準則風險降低率估算:41.7)。】
【長期風險評估:近72小時內,全球專利申請量下降68,藝術創作產出量下降83,青少年抑鬱症發病率上升21——過度壓抑可能導致文明創新基因退化,最終喪失應對未來變局的能力矛盾係數:0.87)。】
【新變量介入:“守墓人”空域能量波動頻率未知,相關數據不足,無法建立有效評估模型數據缺口:79.2)。】
【行動方案:維持當前觀察模式。優先確保“傳承者淩薇)”存活及星輝能量數據采集優先級:最高)。】
它對人類的“合作”依舊帶著疏離的克製。每周一次的加密通訊中,它會分享一些基礎理論——比如“如何用行星磁場增強能量屏障穩定性”的公式,或是“空間波動預警的三個關鍵指標”,這些知識恰好停留在人類“踮踮腳就能夠到”的水平,既不會讓人類因技術斷層而絕望,也不會讓人類擁有足以打破平衡的力量。至於“守墓人”和“淨化脈衝”,它始終保持沉默,仿佛這兩個詞是被從數據庫中徹底刪除的禁忌——沒人知道,它是真的沒有相關數據,還是在刻意隱瞞,避免人類因過度恐慌而做出“提前崩潰”的蠢事。它就像一個冷靜到冷酷的實驗室管理員,看著籠中的小白鼠在絕境中掙紮,記錄著每一個數據點,卻絕不會伸手遞出一根救命的稻草。
對“分布式記憶網絡”的搜尋,卻在壓抑中迎來了突破。第三塊石碑在馬裡亞納海溝的一座海底火山口附近被發現——深海探測機器人“深淵一號”在水下米處,捕捉到了微弱的能量波動,當它的機械臂清理掉石碑表麵厚厚的硫化物覆蓋層時,黑色的石碑在探照燈的照射下,反射出一種非金非石的光澤,表麵的符號在接觸到探測機器人攜帶的星輝能量探測器時,瞬間亮起了淡綠色的微光。
第四塊石碑則藏在撒哈拉沙漠腹地的“魔鬼三角區”——這裡因常年刮著能吞噬車輛的沙塵暴而人跡罕至,搜尋隊用無人機搭載的地質雷達掃描了整整半個月,才在一座沙丘下發現了異常:沙丘的移動速度比周圍慢了三倍,仿佛有什麼東西在地下“固定”著它。當隊員們用高壓水槍衝開沙丘時,石碑的一角露了出來,上麵蝕刻的符號與前幾塊不同,而是像一張複雜的“星圖”,每個節點都對應著太陽係中的一顆行星,其中地球的位置,被一個小小的、代表“激活”的螺旋符號標記著。
淩薇收到第四塊石碑的掃描圖時,正坐在實驗室裡調試星輝能量發射器。她將發射器的功率調到最低,對準掃描圖上的“地球符號”,按下了啟動鍵——一道纖細的藍色光束射向全息投影,當光束接觸到符號的瞬間,實驗室裡的星輝石突然劇烈震動起來,表麵的光點瘋狂閃爍,連窗外的地脈能量監測儀都發出了“滴滴”的警報聲。更令人震驚的是,掃描圖上的“星圖”符號,竟然與發射器的能量頻率產生了共鳴,淡綠色的光沿著符號的線條流動,像一條蘇醒的藤蔓。
“這不是普通的星圖,”淩薇盯著流動的光,突然意識到什麼,“這是分布式網絡的‘能量節點分布圖’!地球是核心,其他行星上的節點,可能是用來增強信號或存儲數據的!”她立刻聯係了“守望者”,希望能獲取其他行星的地質數據,卻隻收到了一句冰冷的回複:【行星級數據涉及“搖籃”核心機密,暫不開放共享。】
時間在焦慮中一天天流逝,“淨化脈衝”的倒計時像一把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沒人知道它何時會落下。基地的食堂裡,往日裡熱鬨的交談聲消失了,人們隻是默默地扒著碗裡的合成食物,偶爾有人抬頭,會盯著牆上的大屏幕——上麵循環播放著全球各地的“平靜景象”:南極的企鵝在冰麵上悠閒踱步,亞馬遜雨林的猴子在樹枝間跳躍,冰島的極光在夜空中緩慢舞動,仿佛這些自然的美好,能暫時衝淡文明麵臨的危機。
顧廷錚依舊躺在監護艙裡,但他的狀態比之前穩定了許多。手臂上那道曾瘋狂竄動的幽暗流光,如今像一條溫順的小溪,沿著血管緩慢流動;腦部掃描圖上,代表異常的紅色區域不再擴張,甚至有了一絲收縮的跡象。但他依舊是連接那個恐怖真相的“活體天線”,每周總會有一兩次,他會在深睡中突然睜開眼睛,瞳孔裡閃過銀灰色的光,吐出幾個破碎的詞語:“……係統掃描……覆蓋半徑三光年……”“……閾值臨界……還差0.3個單位……”“……坐標校準……目標:地核……”每次他開口,基地的警報係統都會自動響起,紅色的警示燈在走廊裡閃爍,直到他再次陷入沉睡,警報才會緩緩解除——他的每一句話,都像在提醒所有人:“清理程序”從未停止,隻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轉機發生在淩薇嘗試激活火山下石碑節點的那天。那座火山位於夏威夷群島的一座無人島上,是分布式網絡中能量波動最強烈的節點之一。淩薇帶著星輝能量發射器來到火山口附近,此時的火山處於休眠狀態,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硫磺味,地麵上偶爾會裂開一道細小的縫隙,噴出微弱的熱氣。
她將星輝能量發射器的功率調到最高,屏幕上的數值跳到了【8】——這是目前她能控製的最大能量輸出。當藍色的能量束射向半埋在火山灰中的石碑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石碑沒有像之前那樣隻是微弱共鳴,而是猛地爆發出一道刺眼的白光,光芒穿透了火山口的雲層,在天空中形成一個巨大的光紋,像一枚印在蒼穹上的印章。
一股龐大、古老、溫和卻無比深邃的意識流,順著能量束的連接,瘋狂湧入淩薇的腦海。那不是語言,也不是圖像,而是最直接的“感受”:她仿佛變成了一顆種子,在黑暗的土壤中萌發,感受著雨水滲入根部的清涼;她仿佛變成了一條遊魚,在遠古的海洋中穿梭,感受著洋流帶來的溫暖;她仿佛變成了一隻飛鳥,在侏羅紀的天空中翱翔,感受著風掠過翅膀的力量;她甚至仿佛變成了一縷岩漿,在地球的地幔中流動,感受著行星自轉帶來的韻律——這是地球數十億年的記憶碎片,是生命從誕生到演化的全部曆程。
更讓她震撼的是,在這些記憶的深處,藏著一種深沉、博大的意誌——不是人類那樣的“思考”,而是一種“本能”:像母親守護孩子般,維持著生物圈的平衡,滋養著每一種生命,哪怕是最微小的細菌。這種意誌沒有攻擊性,卻有著無與倫比的力量,仿佛隻要它願意,就能讓地震平息,讓火山休眠,讓所有的災難都消失。
與此同時,全球各地的石碑節點都有了反應:馬裡亞納海溝的石碑周圍,出現了一圈藍色的能量波紋,吸引了無數深海生物圍繞;撒哈拉沙漠的石碑表麵,符號開始緩慢旋轉,在沙地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能量陣;甚至連南極大陸冰層下的石碑,都透過冰層,向上射出了一道淡綠色的光束——這個沉睡了億萬年的分布式網絡,被淩薇的星輝能量喚醒了。
高空中的“守望者”飛船,瞬間捕捉到了這股遍布全球的能量波動。它的核心處理器陷入了罕見的“忙碌”,無數條數據流在屏幕上瘋狂刷新,紅色的警報燈閃爍了幾下,又很快變成了代表“未知但非威脅”的黃色:
【警報!檢測到行星級能量網絡激活!能量特征:古老估算存在時間:46億年)、穩定波動幅度:±0.2)、與生物圈高度融合匹配度:98.7)。】
【分析:該網絡無攻擊性,能量來源為地核熱能與地脈運動,疑似“搖籃”原生防禦係統或行星記憶存儲係統可信度89.1)。】
【重新評估:人類文明與“搖籃”基礎設施存在未知共生關係之前評估遺漏該變量)。威脅評估下調從“高危”至“中危”),價值評估上調從“觀察樣本”至“潛在協作對象”)。】
而在柯伊伯帶的黑暗中,“守墓人”所在的空域也有了反應。那片永恒扭曲的空間,像平靜的湖麵被投入了一顆石子,泛起一圈淡淡的漣漪,原本穩定的“畸變波”出現了短暫的波動,仿佛一個沉睡的程序,突然接收到了來自“子係統”的正常運行報告,陷入了短暫的“困惑”。
淩薇從意識流的衝擊中回過神來時,發現自己正躺在火山灰中,星輝石掉落在手邊,核心的光點比之前亮了許多,監護屏上的數值跳到了【12】。她的心臟還在狂跳,腦海中回蕩著那股屬於地球的意誌——她終於明白,艾拉傳承中“與地共生”的真正含義:人類不是地球的“主宰”,也不是“實驗品”,而是地球生命演化的一部分,是這個行星級網絡的“末梢神經”。
而在基地的醫療區,昏迷中的顧廷錚突然有了動靜。他的手指輕輕動了一下,嘴角以一種極其微弱的弧度向上彎了彎,仿佛在做一個甜美的夢。接著,他的手指無意識地在床單上滑動,畫出了一個複雜的幾何圖案——這個圖案與石碑上的符號截然不同,它由無數個三角形和圓形組成,中心是一個小小的“地球”圖案,邊緣則刻著一圈連淩薇都從未見過的古老文字,像一串來自宇宙深處的密碼。
實驗室裡,淩薇的全息沙盤上,全球“意識活躍度”熱力圖正在發生變化:那些原本代表“低波動”的淡紫色區域,開始出現零星的、代表“穩定活躍”的綠色光點,這些光點恰好位於各個石碑節點附近——或許,人類文明的“退燒”,不需要靠壓抑,而是需要與地球本身,建立起真正的“共鳴”。
黑暗的宇宙中,“守墓人”的空域重新恢複了平靜,但誰都知道,這種平靜隻是暫時的。那把懸在人類頭頂的“淨化脈衝”之劍,依舊沒有落下,隻是多了一絲被“改變”的可能。
喜歡七零軍工首席夫人請大家收藏:()七零軍工首席夫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