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香江,港股還沒有成立聯交所,處於“四所共存時代”。
所謂四所,就是香江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香江金銀交易所的統稱。
香江交易所成立時間最久,由英倫人成立,成立初衷就是為英資企業融資服務。
最早時期,根本不給華資企業上市融資機會。
60年代華資企業崛起,急需上市融資發展。
英資企業為了阻止華資上市融資,百般刁難。
這促使了華人主導的遠東交易所成立。
1969年12月17日,在香江華人大亨李富照主導下,遠東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遠東證券交易所的交易規則更加靈活、傭金收費更低,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和上市公司。
李超人、李照基這些華人大亨旗下企業,就是在這一時期上市成功。
遠東交易所發展勢頭迅猛,到1972年底,股票成交額就超過香將證券交易所。
徹底打破英資壟斷經營的局麵。
遠東交易所的成功,極大的刺激了資本市場。
對香江證券市場的整體格局,產生極大影響。
華人做生意喜歡模仿。
看什麼掙錢,就學什麼。
一些華人大亨看到機會,促使更多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
1971年成立的金銀證券交易所成立。
1972年九龍證券交易所成立。
至此,香江證券市場形成了“四所時代”。
四大交易所相互競爭,為投資者和上市公司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當然,這是好聽的說法。
其實都是市民薅羊毛。
事實上,四所時代,是香江股市最混亂時代。
競爭激烈情況下,為了業績,大幅度降低公司上市門檻。
導致垃圾股遍地。
香江天線,賣假股票都是這一時期產物。
九龍交易所成立時間最晚。
在他之前,香江好公司早就在香江交易所和遠東交易所上市。
九龍交易所為了爭取上市公司,就更進一步放低門檻,將目標放在中小企業上。
這裡麵或許有優質企業,但更多的還是垃圾企業。
九龍交易所成立後,就一直是垃圾股、投機分子集中營。
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香江股市崩盤。
九龍交易所垃圾股太多,四所中就它損失最大。
以至於九龍交易所即便交易費用最低,現在也沒多少股民,願意去。
遠東交易所網羅了大量華資優質股,經過近十年發展,已經將其他三所遠遠甩在身後。
遠香江上環乾諾道中111號永安中心。
遠東交易所總部就在這裡。
它進駐,使得這裡成為香江最活躍的證券金融中心。
香江各大金融機構,都這裡開設證券交易部門。
每天都有大量股民,來到這裡炒股。
恒生銀行證券部,就有在這裡成立分部。
林潮宗離開報社後,就來到這裡。
林潮宗的股票經紀人黃國棟,一位年過四十,從業十年以上的金融老人。
一位混了十年,還隻是底層股票經紀人。
最根本原因,就是不夠心黑。
加上不是什麼金融天才,說話又直。
經常在交易所奉勸股民,這不能交易,那不能交易。
炒股人都知道,股民最聽不得這種話,他們隻聽自己想聽的。
不僅同行排擠,就是股民也不喜歡聽黃國棟潑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