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在謹慎與冒險的鋼絲上啟動。第一步,是張默的“投石問路”。
目標選定為趙誌強旗下“誌遠資本”近期正在大力推介的一個環保科技基金。該項目包裝精美,宣稱投資於前沿的廢物處理技術,預期回報率高得誘人,吸引了大量中小投資者。但在張默的“視野”中,這個項目的“風險陰影”濃重得幾乎化不開——底層技術專利存在嚴重瑕疵,核心研發團隊背景存疑,資金流向更是繞了無數個彎,最終的目的地隱約指向幾個與趙誌強關係曖昧的海外空殼公司。
這是一個典型的“龐氏騙局”前期模型,用新投資者的錢支付老投資者的回報,一旦資金鏈斷裂或真相曝光,將血本無歸。目前項目還處於早期募集階段,尚未引起廣泛關注。
張默需要做的,是匿名釋放出足夠引起警覺、但又不會直接指向趙誌強或暴露信息來源的“風險提示”。
他借用葉薇提供的、經過多重加密和跳轉的匿名網絡節點,偽裝成一個匿名的“內部良知員工”,在幾個專業的金融分析論壇和匿名的企業信息舉報平台上,用極其技術化的語言,提出了幾個尖銳的問題:
·關於該環保基金核心專利的法律狀態和有效性,是否存在未披露的糾紛?
·核心研發團隊主要成員在其他項目中是否有不良記錄或關聯交易嫌疑?
·基金托管銀行的選擇是否過於冷門,是否存在資金監管上的潛在風險?
他沒有給出結論,隻是拋出了這些問題,並附上了一些經過處理的、看似從公開渠道截取、實則經過他“視野”篩選並暗示了矛盾點的數據片段。行文風格冷靜、客觀,像一個嚴謹的分析師發現了不合邏輯之處。
與此同時,葉薇則利用她的媒體資源,不動聲色地將這些“匿名質疑”透露給了一兩位以挖掘公司內幕聞名的財經自媒體人。她沒有提供任何額外信息,隻是“偶然”提到了論壇上這些有趣的討論。
石子投入水中。
起初,波瀾不驚。金融世界每天充斥著各種真真假假的信息,這幾條匿名的質疑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
張默和葉薇在安全屋內密切關注著動向。張默能力的“視野”持續聚焦於趙誌強及其相關勢力的“風險結構”變化。他能模糊地感覺到,在信息釋放後的幾個小時內,趙誌強核心圈層,尤其是負責該基金運作的幾個高管身上,那種【從容】的陰影出現了一絲極其細微的【擾動】。很輕微,像是平靜湖麵被微風拂過的一道漣漪。
然而,一天後,漣漪開始擴大。
那幾位被葉薇“提醒”過的自媒體人,顯然具備獵犬般的嗅覺。他們開始自主深挖張默提出的那些問題。很快,更多的疑點被挖掘出來:專利文件中的模糊條款、研發團隊成員履曆的前後矛盾、托管銀行與趙誌強其他產業若隱若現的關聯……
幾篇帶著明顯質疑傾向的分析文章開始在小範圍內流傳。雖然尚未形成輿論風暴,但足以引起一部分謹慎投資者的警惕。
就在這時,張默的“視野”捕捉到了第一個明確的信號!
負責該環保基金日常運營的一名趙誌強親信,身上原本穩定的【執行】陰影,突然混合進了一絲明顯的【焦慮】和【急於溝通】的情緒!他頻繁地查看手機,似乎在等待什麼指示,並且與恒業谘詢的李明有過一次短暫而緊張的通話!
“魚咬鉤了。”張默對葉薇說,聲音帶著一絲疲憊,但眼神銳利,“壓力開始傳導。李明那邊,應該也感受到了一些。”
葉薇立刻檢查了她監控的李明相關渠道的信息流。“李明的一個秘密海外賬戶,在昨天下午有一筆異常的資金轉出,金額不大,但操作很匆忙。看來你的‘石子’,確實讓他坐不住了。”
初步目標達成。他們成功地製造了一絲不確定性,擾亂了趙誌強陣營的節奏,並間接向李明施加了壓力。
但危險也隨之而來。
張默的“視野”在持續監控中,隱約感覺到一股冰冷的、帶著【追溯】和【分析】意圖的陰影,開始掃描網絡上的那些匿名質疑和信息流。這陰影的感覺他很熟悉——是“燭龍”的風格!他們在試圖定位信息來源!
“燭龍出手了。”張默沉聲警告,“他們在清理痕跡,追蹤我們。”
葉薇臉色一凝,立刻操作電腦,切斷了之前使用的幾個匿名節點,清除了所有臨時數據。“反應比預想的快。看來趙誌強對‘先知’計劃的依賴,比我們估計的還要深,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立刻觸發燭龍的防禦機製。”
第一次試探,雖然取得了預期效果,但也暴露了他們行動必須更加隱秘和迅速。
“是時候接觸李明了。”葉薇看向張默,“壓力已經給到,我們需要在他被徹底‘安撫’或‘處理’掉之前,把他爭取過來,或者至少,從他那裡拿到關鍵證據。”
張默點了點頭。他的“視野”掃過腦海中關於李明的信息碎片。那團代表【心虛】和【壓力】的陰影正在變得更加濃鬱和混亂。
“他現在的狀態很不穩定,是機會。但接觸方式必須萬無一失,不能留下任何把柄。”
投石問路,已見漣漪。
接下來,是要親自下場,在那渾水中,摸魚了。
第一百一十三章完)
喜歡出獄後,我靠風控送仇人再入獄請大家收藏:()出獄後,我靠風控送仇人再入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