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鈺一句“鹽太貴”引發的民間議論,雖然微妙地扭轉了一些輿論風向,但並未能真正撼動鹽商和其背後勢力的根基。
相反,林如海感受到的壓力,正從四麵八方彙聚而來,變得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沉重。
這日清晨,林如海正在用早膳,屬官便捧來厚厚一摞信函。
“大人,京城來的急遞,八百裡加急。”屬官的語氣帶著一絲緊張。
林如海放下筷子,心中微微一沉。他接過信函,最上麵幾封,信封上的落款就讓他眼皮直跳——
一封來自東宮屬官,語氣倨傲,詢問江南鹽政“紛擾”為何,暗示欽差行事當以“穩定”為要,勿要激起民變,影響朝廷稅賦。
一封來自某位掌權的內閣大學士,言辭倒是溫和,卻通篇都在講“平衡之道”、“循序漸進”,提醒林如海江南官商關係錯綜複雜,查案需講究證據,不可操之過急,寒了“忠勤之士”的心。
還有幾封,則來自一些頗有分量的勳貴府邸,內容大同小異,無非是替揚州這邊的某位鹽商或官員“美言”幾句,說什麼“世代忠良”、“經營不易”,請林大人多多“關照”雲雲。
這些勳貴多半是在鹽商的買賣裡有著乾股或者收了天大的好處。
這些信,如同一塊塊冰冷的巨石,壓在他的心頭。
每一封信的背後,都代表著一股盤踞在京城的力量,一張交織著權力和利益的大網。他們或許彼此並非鐵板一塊,
但在維護江南現有格局、阻止他深入查案這一點上,卻有著驚人的默契。
這是在向他施壓,也是在警告他:適可而止!
林如海麵無表情地看完這些信,將它們放到一邊。他早已料到會有這麼一天。查鹽稅,就是動無數人的奶酪,必然會引來反撲。
他深吸一口氣,拿起最後那封火漆密封的信函。
這封信沒有華麗的外封,看起來十分普通,但林如海的心臟卻猛地收縮了一下——這是陛下通過秘密渠道送來的。
他小心翼翼地拆開,裡麵隻有薄薄一頁紙,是皇帝的親筆手書。
字跡略顯潦草,似乎是在匆忙或疲憊中寫就。
內容很短,先是簡單問了幾句江南情況,以及雍王“是否安分”,語氣中帶著一絲難以言喻的複雜。
接著,筆鋒一轉,提到了京城近日的“議論”。
“……近日朝中於江南鹽務多有議論,或言矯枉過正,或言恐生變故。朕深知汝之忠勤,然亦需審時度勢,穩妥為上。鈺兒魯莽,勿使其卷入過深,徒惹非議。
另,聞鹽價有所波動,民心不穩,此乃大忌,當速平息為要……”
信的末尾,蓋著皇帝的私人小印。
林如海反複看了兩三遍,每一個字都像是在他心上敲擊。
陛下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
京城壓力很大,議論很多。我知道你忠心能乾,但也要看看形勢,做事穩妥點。我那個傻兒子你彆讓他搞出太大亂子,免得給人留下話柄。
另外,鹽價上漲民心不穩,這是最麻煩的,你趕緊想辦法把這事平息了。
支持中有保留,信任中帶著顧慮。
陛下沒有明確讓他停止調查,但“審時度勢”、“穩妥為上”、“速平息為要”這些詞,無疑是在暗示他放緩節奏,甚至暫時妥協。
尤其是最後一句,“當速平息為要”,幾乎是命令他優先處理鹽價問題,這分明是受到了京城那些輿論的影響!
林如海放下信紙,走到窗邊,望著外麵灰蒙蒙的天空,隻覺得胸口堵得慌。
他理解陛下的難處。朝堂平衡,各方勢力角逐,陛下也不能隨心所欲。
但他呢?
他身處漩渦中心,麵對的是鐵板一塊的江南官商,是猖獗的私鹽販賣,是可能牽扯到皇子的陰謀!
現在,京城的大人們輕飄飄幾句話,就想讓他“穩妥為上”?
那些買不起鹽而哭泣的百姓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