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國企改革與振興小組的事兒基本敲定了。”
江振邦陷入沉默,劉學義沒有給他思考時間,不緊不慢地又說到:“這個小組的組長,由我親自擔任,副組長是常務副市長夏朗,成員是相關單位一把手。雖然你寫了這份調研報告,是該小組的提議者,但你畢竟是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小科員,沒資格加入這個小組。不過有了市委辦秘書科的身份就不一樣了……所以,孫書記的做法還是很有道理的。”
還是很有道理,不代表我認可!
在如今這個年代,一把手的權重還沒有未來那麼大。
無論縣長和縣委書記,還是市長和市委書記,都接近於一種“基於分工的合作與製衡”的關係。
因為此時國家核心驅動力是發展經濟,職能分工相對清晰,“黨”和“政”的界限更明顯。
市長就是政府的一號,為全市經濟工作負總責,其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如國有企業改革、招商引資都是政府層麵的工作。
而孫國強將江振邦按一個市委辦秘書的名頭,反手塞進了國企改革與振興小組,名義上是市委高度重視國企改革,說白了則是市委在插手市政府事務,傳遞了一個不太好的信號!
如果換做不是那麼熟悉的一二把手,這搞不好就是班子內起爭執的導火索!
江振邦思索片刻,斟酌道:“調研報告中的那些規和對策,基本都在政府的工作職責之內…我該怎麼向市委彙報呢?”
劉學義認真看了他一眼,拿起一根煙來點燃,吸上一口後,道:“不要有太多負擔,市委領導問什麼你答什麼,讓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
“國企改革涉及各方利益以及民生問題,關係盤根錯節,非常複雜,市委必然重視,孫書記和我選了你,也是看中你的能力,認為你這個提議者能夠做好這項工作。大多數情況下,我和孫書記的政見是一致的。”
所以你們倆也有達不成一致的時候嘛!
媽的,你們彆這麼搞我啊!!
江振邦深吸一口氣,緩緩道:“劉叔,今天上午我跟孫書記彙報調研報告時,起初他隻是問了些宏觀層麵的問題。但吃完飯,等我把工作手續辦好,張大鵬副主任私下又給了我一張紙,上麵是孫書記寫的閱讀記錄,裡麵都是一些報告中的名詞。李副主任讓我再寫一篇文章,對這些名詞進行展開解釋和說明。”
劉學義眉頭微皺:“什麼名詞?”
“很多,比如營商環境、產業集群、放管服、鄉村振興……”
“營商環境”這一概念,起源自世界銀行在2001年提出的一個項目調查,而我國官方文件中出現這一詞彙,要等到到2010年之後。
所以,江振邦是在不經意間,將“營商環境”這一概念首次創造出來了,而諸如此類的首創詞彙,在報告中數不勝數。
“營商環境”隻是其中不太起眼的一個罷了,每個詞都是一個大概念,涉及方方麵麵。
這些詞彙通俗易懂,隻要一讀就能大致明白怎麼回事,但真正想搞透徹,搞清楚,每個名詞都值得發一篇三萬字的論文進行解釋。
江振邦一邊說話,一邊將書包中那張孫國強做記錄的紙拿了出來。
待劉學義觀看的時候,江振邦沉吟道:“我自以為是的猜測一下,孫書記或許是想以我這份調研報告為基礎,再讓我整理出一係列文章來,為興寧市以後的發展指明方向。”
“這樣一來,孫書記既能更好的向海灣市領導或省級領導尋求資金與政策支持,也能為興寧市政府之後的工作做出明確指導……”
市長大人,你再不做點什麼,不排除孫國強利用我這份調研報告,進一步插手政府工作的可能。
到時候你這個市長就成了一個執行者,大號辦事員,話語權恐怕就要大大削弱了!
江振邦提醒的很委婉,但劉學義的表情逐漸嚴肅,兩秒後又平靜下來,將那張紙還給他,問:“你和青鬆寫的解讀評估報告什麼時候能完稿?”
江振邦道:“剛才我和青鬆大哥還在寫,我估計今天下班前差不多寫完…您看完給出修改建議,我們回去加個班,晚上八九點就能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