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強那句“咱倆好像又讓這小王八蛋給架在火上烤了”,與其說是生氣、抱怨,不如說是一種不得不入局的無奈。
煙霧在小小的書房裡升騰、彌漫,模糊了劉學義和孫國強兩人的麵容。
他們都是在官場裡浸淫了半輩子的老手,最開始在飯桌上,聽到江振邦說‘省四、市三,企三’的劃分方案還有些摸不著頭腦,但到了現在,豈能看不出江振邦這番操作背後的深意?
無非是這小子想把他們倆綁在一起,和省裡爭一爭,保證興科即便升格為省屬國企,依舊有一定自主權嘛。
不過,經過一番深入交談。
兩位主官發現江振邦提出的省四,市三,企三這個股權劃分比例,確實是跟方清源商議過的。
對方也默許了,因為這麼做是最符合各方利益,也最有利於大局的。
至於方清源為什麼沒跟劉學義和孫國強講,而是讓他們自行領悟,是因為這件事,不能拿到台麵上來細說。
攤開來解釋;如果省裡多拿興科一分股權,在興科的話語權就多了一分。
雖然方清源已經表態要接納江振邦,但方省長也不是一言九鼎的,頭頂上還有個一把手、老大哥,下麵那些常委也不安生。
興科上收這麼大的事兒,方清源一個省長有一定話語權,但終歸是要上常委會討論,包括興科後續的人員任用……
所以,未來興科若整體百分百上劃到省屬,省裡對興科有了絕對控製權,那就非常危險了。
方省長必然想將興科納入麾下,作為自己派係的政績工程。
那身為一把手的金書記,難道會眼睜睜看著嗎?
其他省委常委呢?也不會無動於衷啊,大家都想沾個邊!
就像王洪澤和陳平爭奪興科那樣,大家都要這個政績。
到時江振邦這個興科創始人就難辦了,興科集團搞不好會成為省內高層各方派係角力的平台。
等過兩個月,興科在全國的輿論風波漸漸消散,江振邦這個天才廠長逐漸被人遺忘。
省裡很可能會召開常委會,今天往興科派兩個董事,明天派一個副總,後天就想把江振邦這個董事長也換掉了。
就算不換掉他這個董事長,往興科董事會裡多摻點沙子,指手畫腳、爭權奪利起來,也夠江振邦鬨心的。
到時興科彆說發展了,不破產就算好的。
方清源即便是省長,也攔不住的。
其次,江振邦這才剛剛拜入對方門下,信任度是有限的,哪怕再信任對方,他也必須抱有一定防範意識,保持自身的統戰價值。
再往近了說,封建王朝的皇帝和皇子皇女關係怎麼樣?
老爹宣武門見。
李隆基一日殺三子。
二趙親兄弟斧聲燭影……
人們常說賭場無父子,實際上,權力場上才是最無情的。
所以,興科集團是江振邦一手打造的王國,他絕不容許外人染指,誰都不行,他要牢牢把持到死!
但興科上收省屬已是大前提,江振邦該怎麼保證自身話語權?
答案:三權分立。
什麼給虛擬股留不住人,要給興科管理層和核心技術人員實實在在的股東身份,聽上去冠冕堂皇,充滿了現代企業管理的先進理念。
實際上,這就是江振邦為了稀釋省裡股權,從而將這塊巨大的蛋糕切出來,保留自己對興科控製權的完美借口。
江振邦內心真正認可的,還是類似華未那種‘人走股留、循環激勵’的虛擬股模式。
既能讓員工分享發展紅利,又能確保公司控製權的高度集中,還能避免造就一批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的食利階層。
所以,如果把這三成“股權激勵池”切出來,江振邦依舊不打算真的分發實股。
之後,他會推動成立一個“持股會”,在法律上,由這個持股會來代持這三成的股份。
而他江振邦,作為興科的締造者與最高領導者,自然是這個持股會的控製人。
如此一來,這三成股份的投票權,就等於完完整整地落在了江振邦自己的手裡。
再看興寧市的30%。
孫國強即將高升,劉學義接任書記已是板上釘釘。
至少在未來兩年,興寧市對興科的話語權,在很大程度上就等同於他江振邦的話語權。
興寧國資局下派到興科的董事是孟啟辰,他是江振邦的頭馬啊。
所以,興寧市持有的這30%股權,在興科的重大決策上,大概率是會跟著江振邦的步調走。
哪怕省裡下達的指示,和江振邦的規劃相悖,興寧市也能拉拉偏架。
如此一來,江振邦自己掌控的30%股權池,加上興寧市這的30%股權,他在興科集團董事會裡的實際投票權,將達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