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了三十多個小時的火車,楊秀清終於抵達了海城市。
當她下了火車,隨著喧鬨擁擠的人群一起走出火車站時,映入眼簾的是海城這座陌生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
她的眼睛被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寬敞的大街和林立的樓房所吸引住了,心中湧現出一種既新鮮又好奇的感覺。
對於一個農村姑娘而言,這座繁華的城市與她所熟悉的環境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彆,截然不同。
她所經曆過的,是從寧靜的田園風光到喧鬨的都市風貌,從簡單樸素的鄉村文化到多元複雜的時代氣息
這一切都讓她感到既新奇又困惑。
因為,她不能確定自己從知青宿舍那片被燒焦的廢墟中,撿來的那個信封上所寫的地址,就是劉海波的家。
她的心中既充滿了緊張和不安,又滿懷著期待和憧憬。
她想象著劉海波的家會是什麼樣子,劉海波已經感應到她的到來,正站在他家門前等待並迎接她。
她甚至想象著劉海波的母親非常好客,為她準備一頓豐盛的午餐。
劉海波將她迎進家門後,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大家一起共品美食,分享彼此之間的故事。
然而,她很快就意識到,這一切都隻是自己的想象,真正麵對的問題是,如何才能儘快找到劉海波。
時值中午,太陽光比較烈。
楊秀清就像是劉姥姥進大觀園那樣,站在火車站門口四處張望。
她緊握手裡的那封信,反複審視信封上的地址。
一位中年婦女緩緩地向她走來,問:“妹兒,你這是要去哪裡呀?”
楊秀清將信遞到中年婦女跟前,問:“大姐,你知道上麵這個地址怎麼走嗎?”
中年婦女上下打量著楊秀清,問:“你是第一次來海城的吧?”
“嗯,是的,”楊秀清如實回答說,“我是來海城尋找我男朋友的,他是我們村裡插隊的知青……”
由於她從小在山裡長大,沒有任何社會經驗,便一口氣將事情的經過向這位陌生人敘述了一遍。
聽了之後,中年婦女喜上眉梢。
她仔細看了看信封上的地址,說:“妹兒,你今天算是找對人了,我是土生土長的海城人,對城裡的每個地方都很熟悉,我現在就帶你去那裡,不過,那地方離這裡比較遠,你得給我辛苦費……”
楊秀清問:“你要多少?”
中年婦女笑著說:“不多,就30元!”
楊秀清默算了一下:
離家出走時,母親給了她80元現金,扣除購買火車票的15元,她還剩下60多元。
如果再花費30元找到劉海波的家,她將僅剩下30多元了。
如果能順利找到劉海波還好,如果沒有找到他,那口袋裡剩餘的錢,很快就會被自己花光。
那樣的話,她將身無分文,流落街頭。
中年婦女見楊秀清有些猶豫,便對她詢問道:
“妹兒,收你30元錢,已經夠低的了,你去找人打聽一下,就這麼一點錢,誰還會用人力三輪拉你去西城區?”
“那……好吧!”楊秀清咬咬牙,從口袋裡掏出30元錢遞到了中年婦女手裡。
中年婦女領著她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來到了一輛人力三輪車旁,向拉車的師傅叮囑了一句,然後讓楊秀清坐上了三輪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