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方便拓展業務,涉足其他領域,劉海波將自己創建的海波電氣設備廠,正式更名為海波實業集團公司。
該公司從事於機電製造,房地產開發等行業。
在拿到了西城區居民點那塊地皮的開發項目之後,劉海波集中人力和物力,進行居民安置點的建設。
他心裡清楚,隻有儘快完成居民安置點的建設,才能贏得政府和居民的信任,為後續的商業開發奠定堅實的基礎。
因此,他嚴格要求施工團隊,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雙管齊下。
與此同時,他還積極與政府部門溝通協調,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
一年後。
一個配套設施齊全的安置小區的居民樓拔地而起。
小區裡綠樹成蔭,花壇點綴。
西城區的居民們拿到賠償金後,都高高興興地從那些破破爛爛、低窪潮濕的老房子裡搬了出來,住進了新房子。
孩子們在嶄新的操場上嬉戲,老人們在樹蔭下悠閒地聊天。
鄰裡之間洋溢著久違的溫馨。
大家臉上都掛著滿足的笑容,仿佛生活終於迎來了美好的轉機。
儘管如此——
還是有人不願意從老房子裡搬出來。
一些人眷戀著那些承載著無數回憶的舊時光,雖然新居舒適,但他們心中卻總有一絲難以割舍的情感。
那些老房子的每一磚一瓦,都刻滿了歲月的印記,仿佛在訴說著過往的故事,他們徘徊在新舊交替的邊緣,既向往新生活的便利,又留戀舊時光的溫度。
另一些人則認為拆遷款太少,不足以彌補他們失去的家,心中難免有些不甘,便選擇堅守原地,期盼著更合理的補償。
還有一些人則故意搗亂,製造事端,試圖拖延搬遷進程,以此博取更多關注和利益,成為妥妥的釘子戶。
趙亮和他的母親王大嬸就是屬於最後一類。
由於趙亮與劉海波有仇,不想讓他用這塊地來搞開發,就慫恿母親王大嬸阻工,故意製造事端。
王大嬸聽信了兒子的話。
當拆遷隊的人前來施工時,她就站在老屋門前。
她的眼神堅定,手中緊握著一把鏽跡斑斑的鑰匙,仿佛那是她最後的防線。
她對著前來勸說的拆遷人員大聲說道:“這房子是我一輩子的心血,你們給的那點錢,就想打發我們走,門都沒有!”
趙亮則躲在人群中,不時地煽風點火,試圖激起更多人的不滿情緒。
然而,他的話根本沒人聽,也沒有人響應。
大家一致認為,這對母子是因為跟劉海波之間有過節,是在故意找茬,其目的是想給劉海波添堵。
周圍的鄰居們紛紛圍觀——
有的同情,有的不解,但無人能動搖王大嬸的決心,她成了這個居民點最後的守望者,堅守著那段逝去的歲月。
麵對王大嬸的堅決反對和趙亮的暗中搗亂,劉海波感到十分棘手。
他知道,如果強行拆遷,不僅會激起更大的民憤,還可能影響公司的聲譽和後續的業務發展。
於是,他決定采取更加溫和和理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他親自帶人前往王大嬸家,耐心地傾聽她的訴求和不滿。
劉海波誠懇地表示,公司非常尊重每一位居民的意願和情感,也願意在合理範圍內給予更多的補償和關懷。
他還承諾,會保留一些有曆史意義的建築元素,融入到新的安置小區中,讓居民們能夠在新環境中找到一些舊時光的印記。
儘管如此,王大嬸還是不同意他們家的房屋拆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