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誠意_盜墓:我的摸金係統超神了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12章 誠意(1 / 2)

外麵。方餘簡短答道。

為首的紫衣少年揚起下巴:又來求我們李家辦事的?那得先拿出求人的誠意。

哦?什麼誠意?

當然是聽我們差遣。另一個少年插話,正好缺個撿石頭的,你來正合適。

方餘失笑:我可沒這閒情。說罷轉身要走。

站住!紫衣少年厲聲喝道,敢對我們無禮,信不信叫人把你轟出去?

就是!我這就喊李伯來趕人!

方餘眼神一冷:所以我不幫你們撿石子,你們不僅要趕人,還要壞我的事?

嗬,李氏府邸可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踏足的。紫衣少年雙手抱胸,神情輕蔑。

甚好。方餘嘴角微揚,待令祖歸來,煩請諸位代為轉達今日之事。

方餘暗自皺眉,未曾想這些世家子弟竟如此驕橫,非但目中無人,還將他當作可隨意折辱的對象。

這般家風,其長輩品性可想而知,實在不值得在此多費唇舌。

“站住!誰許你離開了?膽敢對我祖父出言不遜,今日定要你付出代價!

紫衣少年再次厲聲喝止,儼然是眾人之首,其餘子弟皆唯命是從。

當方餘提及李國正名諱時,眾人臉色頓變,顯然對這位長輩心存忌憚。

何來不敬之詞?不過是應約而來。既然話不投機,諸位自行向令祖交代便是。

方餘正欲離去,紫衣少年卻一聲令下,草場上的少年們立即圍攏過來,手中攥著碎石。

若非府中護衛調遣不開,隨便喚幾個護院便能讓你束手就擒!

紫衣少年說罷,身旁有人譏笑道:楓哥,對付這等貨色何必大動乾戈?不過是年歲稍長,未必真有什麼能耐。

方餘冷眼旁觀,這群紈絝子弟外強中乾,既想生事又畏首畏尾。若無人壯膽,怕是連出手的膽量都沒有。

紫衣少年忽然露出戲謔笑容,揚手便將石塊擲向方餘麵門。

弟兄們,方才打靶多無趣,眼前這不正是現成的活靶?

待祖父回府,隻說替他教訓了個狂妄之徒,說不定還能得些賞賜!

話音未落,碎石已呼嘯而至。方餘抬手一抄,石塊穩穩落入掌心。

見偷襲未成,紫衣少年反而更加興奮,催促同伴繼續投擲。

都發什麼呆?難不成他能接住我們所有人的石頭?

說罷連連擲出石塊,其餘少年紛紛效仿,袋中碎石如蝗蟲般襲向方餘。

方餘一邊敏捷地截住飛石,一邊向掩體退去,眼中寒芒一閃而過。

他未曾想到這群少年竟如此頑劣不堪,卻終究不是李家人,也不願多管閒事。

“也罷,從此與李家再無乾係。”

方餘身形一閃,隱於假山之後,飛石接連砸來,竟將山石擊出數道裂痕。

他眼神陡然轉冷這些少年下手狠毒,若是尋常人,恐怕早已傷痕累累。

“再敢出手,便讓你們自食惡果。”

方餘語氣森寒。

“死到臨頭還敢囂張!”黃衣少年獰笑著抱起池邊巨石。

破風聲響,一顆石子精準擊碎少年門牙,血水混著碎牙飛濺。哀嚎聲中,紫衣少年厲聲喝道:“你竟敢傷李三叔的公子!”

“不妨把你們的長輩也叫來。”方餘指間再度捏起石子,嚇得眾人連連後退,“方才的威風哪兒去了?”

紫衣少年正要還嘴,忽見一道黑影淩空而至。來人腳尖輕點石階,瞬息已至眼前。

“文利哥!”紫衣少年急喊,“這狂徒傷了我們的人!”

黃衣少年抹著血沫咆哮:“我要他手腳俱斷!”

方餘凝視著中年漢子冷冰冰吐出的“賠罪”二字,眼中寒意愈濃。先前留手是因他們年少無知,如今他五指緩緩收緊,青石在掌中化為粉末。

“無論你來此有何目的,既入李家,就得守李家的規矩。冒犯了李家少爺,就必須賠禮。否則莫怪我無情。”

文利雖隻是李家護衛,言辭間卻咄咄逼人,儼然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

“哦?我倒要問問,我為何要賠罪?”方餘淡笑。

“你打傷李家公子,難道還不算有錯?”文利語氣已帶怒意。

“若我沒記錯,你方才一直在附近吧?這幾個小子屢次出言不遜,怎不見你阻攔?”

“難道攀附權貴、諂媚逢迎就是李家的門風?你苦練武藝,就是為了給人當走狗?”

方餘字字如刃,直戳文利痛處。

果然,文利麵色微變,卻仍強自鎮定。

“哼,我為李家效力,輪不到外人置喙!像你這樣的狂妄之徒我見多了,在絕對實力麵前,任何詭辯都是無用之功。”

文利冷笑未止,驟然發力前衝,右拳攜著勁風直轟方餘肩胛。

先斷你一臂,教你學個乖。

身後那群少年見狀,立刻哄然叫好。

當年文利在南方傭兵團闖蕩時,曾單人剿滅整支敵隊。若非後來落魄受李家老爺子收留,這等人物豈會屈居人下?

這群小子最崇拜文利之處,正是他那狠絕無情的作風每次出手都叫人看得熱血沸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文利哥,揍得他喊娘!千萬彆留情!少年們起哄道。

方餘暗自歎息。他雖常年出入古墓,卻非尋常土夫子可比。地宮裡的凶險,遠比人間爭鬥詭譎百倍。

正因如此,他研習墓葬秘術之餘,從未落下武道修行。

拳風撲麵之際,方餘身形未動,早已洞悉對方破綻。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