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館地下十一層的“認知負荷區”永遠彌漫著一股微弱的、類似老舊手機運行過載時散發的塑料焦糊味,混雜著數十種不同應用通知鈴聲切割而成的白噪音。林舟站在監測台前,感受著右臂傳來的細微震動——那不是肌肉抽搐,而是皮下植入的、類似震動馬達的未知組織在自行激活,仿佛在無聲地提醒他某些看不見的時間流逝。自從上次處理“多任務處理幻象”後,他發現自己的時間感知出現了偏差,偶爾會無法控製地陷入幾秒鐘的“時間空洞”,意識清醒卻感知不到這段時間的存在。
任務指令來自認知負荷區的主管,一位語速極快、似乎永遠在同時處理三件事務的女性。“檢測到新型認知寄生體,代號‘碎片時間竊取者’。它不直接傷害宿主,而是誘導其無意識地陷入短視頻瀏覽、信息流刷新等碎片化行為,大量蠶食注意力和時間,導致真正重要的事務被無限推遲。受害者往往意識不到時間被盜,隻會感歎‘一天又糊裡糊塗過去了’。林專員,你的‘深度專注’能力或許能抵抗其乾擾,嘗試定位並解析它的運作模式。”
目標區域看似普通,是檔案館內部的一個員工休息角。幾位同事正低著頭,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動,神情專注卻帶著一種空洞的滿足感。空氣中彌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認知粘性”,仿佛思緒一旦放鬆就會被無形之力捕捉、撕碎,融入那片信息的喧囂。林舟剛靠近,右臂的震動陡然加劇,眼前的景象開始出現重影——現實世界與各種閃爍的、誘人的信息碎片疊加在一起,耳邊似乎響起了無數個視頻開頭那抓人的背景音和“點擊觀看”的暗示性話語。
【副作用顯現:“時間感知錨點紊亂”】
症狀:被動感知周圍環境的“時間利用效率”,並以抽象的進度條形式在視野邊緣顯示。當處於低效、碎片化的時間流中,進度條會變為紅色並閃爍警告。
觸發機製:接觸高強度碎片化信息環境或認知寄生體。
視覺表現:林舟視野右下角出現了一個不斷在綠色高效)和紅色碎片化)之間跳變的虛化進度條。
“碎片時間竊取者”的本體並非實體,更像是一種彌漫在特定區域的認知病毒,通過模擬即時反饋點讚、小紅點、推送更新)來劫持大腦的獎勵機製。林舟視野中的進度條瘋狂閃爍紅色警告。他看到一位同事準備起身去處理重要報表,卻被手機突然彈出的熱點新聞吸引,手指不由自主地點了進去,隨後陷入長達半小時的無效信息瀏覽,而代表他工作的那個進度條幾乎停滯不前。時間就在這一次次“就看一下”的念頭中被悄然蒸發。
深度專注啟動!林舟強迫自己屏蔽所有外圍乾擾,將意識聚焦於感知那股引導思維滑向碎片娛樂的無形力量。他右臂的震動逐漸與某種規律的信號同步——那是“竊取者”發射的、類似於算法推薦邏輯的認知誘導波。它放大人的惰性,製造“再刷五分鐘”的假性承諾,最終讓人陷入時間黑洞。
他沒有試圖暴力清除這種氛圍,而是像解構程序一樣,分析其運作邏輯。林舟發現,“竊取者”的力量根植於人們對“無聊”的恐懼和對“即時滿足”的依賴。它本身並無智慧,隻是巧妙地利用了現代人注意力係統的漏洞。
林舟走向其中一位陷入最深的研究員,沒有搶奪他的設備,而是拿起旁邊的一本厚重的檔案手冊,輕輕放在研究員手邊。手冊冰冷的觸感和沉甸甸的分量,與手機屏幕的輕滑形成鮮明對比。同時,林舟集中意念,試圖用自身的“深度專注”場域去中和那種“認知粘性”,如同在喧囂中開辟一小片寂靜之地。
研究員滑動屏幕的手指慢了下來,他有些茫然地看了看手機,又看了看手邊的檔案冊,眼神中的空洞漸漸被一絲清明取代。他像是突然從夢中驚醒,喃喃道:“我怎麼……我的分析報告還沒寫完……”他放下手機,用力揉了揉眉心,重新將注意力投向待辦事項。
這一舉動如同在一池靜水中投入石子。局部區域的“認知粘性”顯著降低。林舟視野中的紅色進度條閃爍頻率減慢。雖然“碎片時間竊取者”作為環境性畸變體無法被徹底“收容”,但其影響被暫時抑製了。關鍵在於提高個體的覺察力和主動性,用有意義的“深度工作”去對抗碎片化的誘惑。
危機暫時緩解,認知負荷區主管記錄數據:“有效乾預方式確認,通過提供實體錨點如書籍、需要動手的任務)和營造專注微環境,可一定程度免疫‘碎片時間竊取者’的影響。林專員,你的時間感知紊亂副作用,或許能成為早期預警係統。”
當林舟準備離開時,他視野邊緣那個代表自身的、一直保持穩定的綠色進度條,毫無征兆地劇烈閃爍了一下,瞬間變紅長達三秒,然後才恢複正常——就在他想起妹妹蘇曉檔案中那句“自願入院”的瞬間。與此同時,他右臂皮下的震動元件第一次自主發出了一陣悠長而低沉的震波,不像警報,更像是一種……悲哀的共鳴。
難道蘇曉的“自願”,背後也隱藏著某種類似“認知竊取”的、更宏大更無形的力量?她是否也被某種看似“自願”實則無法抗拒的“使命”或“安排”竊取了原本屬於她的人生?這個念頭讓他不寒而栗。
喜歡異常收容檔案庫請大家收藏:()異常收容檔案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