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傳承與新生
主題:家族企業代際交接、社會責任拓展、技術倫理困境
第一節:接班人的暗湧
午後的陽光透過梅家老宅新換的落地玻璃窗,灑在寬大的花梨木會議桌上,將桌上那盤母親醃製的酸梅映得晶瑩剔透。然而,圍坐在桌旁的三姐妹,臉上卻無一絲品嘗家常美味的閒適。空氣裡彌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緊繃,仿佛暴雨來臨前沉悶的寂靜,連窗外枝頭聒噪的知了也識趣地噤了聲。
這是一場專門為“未來”召開的家族會議。議題核心,直指一個她們拚搏半生建立起的小小“王國”的延續問題——接班。
梅小紅揉了揉眉心,指尖還帶著超市賬本上的墨水味。她先開了口,聲音裡帶著難以掩飾的疲憊和一絲不易察覺的失落:“阿強……還是那句話,不想回來。他說他的戰場在電競椅上,不是在超市的收銀台和倉庫裡。他那個戰隊,最近又拿了個什麼區域賽的冠軍…”她頓了頓,試圖從兒子的成績裡找到一點寬慰,卻發現那光芒無法照亮眼前傳承的焦慮。陳偉民事件後,她與兒子的關係一度冰封,雖經時間緩和,但那道裂痕似乎轉移到了對未來的選擇上。阿強覺得母親的世界“太傳統”、“太沉重”,他渴望更炫酷、更屬於年輕人的賽道。
梅小豔輕輕歎了口氣,目光溫柔地投向窗外院子裡正沉浸在自己世界裡的少年。
她的兒子小海已經十六歲了,安靜得像一株含羞草,大部分時間都活在自己的沉默壁壘裡。然而,上帝關上一扇門,卻又開了一扇窗。小海在縣康複中心下屬的藝術療愈班裡展現出了驚人的繪畫天賦,他的畫色彩奔放、構圖奇詭,充滿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想象力和純粹的情感衝擊力,甚至被前來考察的美術學院教授驚歎為“來自星星的藝術家”。可是,自閉症的屏障依然堅固,與人交流、管理企業…這些對小海來說,不啻於天方夜譚。“小海…他有他的路,但那不是接管企業的路。”小豔的語氣裡有驕傲,更有深沉的、作為一個母親的特殊憂慮。
周建國坐在她身邊,默默地將一杯溫水推到她麵前,眼神複雜。他自身的經曆讓他對“責任”和“能力”有著更深刻的理解,他支持小海追求藝術,卻也深知合作社的未來需要的是一個能駕馭複雜局麵的人。
梅小麗則顯得更為冷靜,但緊抿的嘴角也泄露了她內心的波瀾。她的女兒小晴,無疑是三姐妹下一代裡最符合傳統“接班人”定義的孩子。成績優異,頭腦清晰,不久前剛拿到了美國哈佛商學院ba的錄取通知書,是整個梅家的驕傲。
然而,就在全家期待她學成歸來,將梅家電子廠帶上更高、更國際化的平台時,一越洋電話打碎了這份期待。小晴選擇了留在美國,加入矽穀一家炙手可熱的科技初創公司,研究的方向是前沿的人工智能倫理。她在電話裡,用著流利卻略帶疏離的英語解釋道:“媽媽,你的工廠很好,但那是你的夢想。我想看看更廣闊的世界,解決更…未來的一些問題。”小麗握著話筒,久久無言。她理解女兒的誌向,甚至欣賞她的獨立,但那瞬間的失落和空蕩,隻有她自己知道。
她一手打造的企業,在下一代眼中,竟失去了吸引力?
會議室裡再次陷入沉默。三代人的心血,從深圳的流水線、縣城的百貨櫃台、簡陋的康複工坊,一步步走到今天集電子、零售、手工紡織、公益項目於一體的“梅家”生態圈,難道要在她們之後麵臨無人接棒的窘境?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她們這一代憑借膽識和汗水抓住了機遇,可下一代似乎擁有了更多選擇,也麵臨著更複雜的誘惑。
家族企業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在z世代崇尚個性、自由和價值多元的浪潮衝擊下,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陽光偏移,落在牆上梅父那張嚴肅的遺照上。他當年那句“丫頭片子終究是彆人家的”的歎息,早已被三姐妹用事實擊得粉碎。可如今,她們卻麵臨著一個更具時代性的難題:事業該由誰繼承?如何繼承?
就在這時,一直安靜坐在角落,負責記錄會議要點的小梅抬起了頭。小梅,小紅的女兒,經曆了電商轉型的磨練,如今已是集團裡銳氣最盛的年輕力量。她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聲音清晰而冷靜:“大姨,媽,小姨,或許我們的思維可以更開放一些。不一定非要血緣至親才能接班。現代企業講究的是製度和人才。我們可以考慮引入‘職業經理人製度’,設立清晰的股權激勵和董事會監督機製。我們自家人,可以把握戰略方向和控製權,但具體的運營管理,可以交給更專業、也更…有意願的職業經理人團隊。”
這個提議像一塊石頭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了層層漣漪。
梅小紅皺起眉,本能地有些抗拒:“外人?能把我們這份家業當自己的心疼嗎?這裡麵不光是生意,還有那麼多跟著我們吃飯的老工人,還有小豔那邊的公益項目…”她擔心商業化運作會衝淡了“家”的溫度和責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小麗卻若有所思:“小梅說的不是沒道理。晴兒的選擇也提醒了我,時代不一樣了。強扭的瓜不甜,硬逼著他們回來,說不定反而壞事。建立一套好的製度,也許比培養一個特定的接班人更可靠。”
她是從現代企業管理中摸爬滾打出來的,對製度的信任度更高。
小豔看看姐姐,又看看妹妹,她的顧慮更多在於合作社的特殊性:“職業經理人…能理解我們合作社‘康複+就業’的初衷嗎?會不會一切向利潤看齊?”
會議室內觀點交鋒,各有堅持。就在這時,一個低沉而略帶沙啞的聲音,從靠近門口的位置響了起來,帶著一種小心翼翼的試探和不容錯辨的鄭重。
“如果…如果你們信得過我…或許,可以讓我試試?”
所有人的目光瞬間聚焦過去。說話的是陳誌遠。
這些年來,陳誌遠像一棵抓住岩石努力求生的苔蘚,沉默而堅韌地融入梅家這個集體。從327事件後的自我放逐與救贖,到在合作社倉庫兢兢業業的管理,再到後來在集團內部處理一些棘手的協調事務,他用自己的行動一點點洗刷著過去的荒唐與不堪。
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梅家產業從無到有的每一步艱辛,也更能體會這份事業背後所承載的、遠超金錢價值的意義。他見證了梅家三姐妹如何從穀底掙紮而起,如何相互扶持,如何在時代浪潮中既順勢而為又堅守底線。這份經曆,是任何外部職業經理人都無法具備的。
他站起身,身材依舊有些瘦削,但背脊挺得筆直,眼神裡沒有了往日的飄忽和貪婪,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沉澱後的懇切與決然:“我知道我的過去…沒有資格要求什麼。但我這條命,是梅家撿回來的。我對這裡的一磚一瓦、一人一事,都有感情。我熟悉電子廠的元器件,也看得懂超市的流水賬,更能理解合作社裡每一個工人的不易。我不求彆的,隻求一個機會,用我剩下的這些年,幫你們,也是幫我自己,守住這份心血。我可以簽最嚴格的協議,接受最徹底的監督。”
他的話語落下,會議室裡鴉雀無聲。梅小麗目光銳利地審視著他,試圖從他眼中找出一絲一毫的虛偽。
梅小紅麵露驚愕,顯然沒料到他會主動請纓。梅小豔則微微動容,她想起了周建國,想起了救贖的可能。
小梅看著陳誌遠,又看了看三位長輩,輕聲道:“誌遠叔這些年的改變,大家有目共睹。他對集團的業務熟悉度,甚至超過我們很多自家人。或許…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至少,是一個選項。”
窗外的知了又開始鳴叫,陽光變得更加炙熱。梅家傳承的考題,沒有出現預期中的答案,卻意外地多出了一個誰也沒想到的選項。信任與疑慮,過去與未來,血脈與能力,情感與製度…這些複雜的線頭交織在一起,纏繞在每個人心頭。
家族會議的第一幕,在無聲的暗湧中暫告段落。接班人的問題,像一顆投入水心的石子,漣漪才剛剛開始擴散。而所有人都知道,這關乎梅家下一個十年的航向。
喜歡梅家三朵花請大家收藏:()梅家三朵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