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號子”的喧囂與激情,如同退潮的海水,在翌日清晨陽光照進星火科技研發中心時,已然沉澱為記憶裡一抹溫暖而振奮的色彩。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深沉、更加嚴謹、甚至更加枯燥的日常。
慶祝是短暫的犒賞,而通往成功的道路,永遠由無數個平凡甚至繁瑣的日夜鋪就。
實驗室裡,氣氛與昨日的狂喜截然不同。空氣中彌漫的不再是沸騰的歡呼,而是儀器風扇低沉的嗡鳴、鍵盤敲擊的嗒嗒聲、以及測試工程師們壓低聲音的激烈討論。
“這裡,adc在高溫85度環境下,信噪比下降了3.2個db,雖然還在規格書範圍內,但裕量不足,量產風險很高。”一個戴著黑框眼鏡的測試工程師指著屏幕上的波形圖,眉頭緊鎖。
“看這裡,這個狀態機在連續注入異常指令流時,有萬分之一的概率會進入死循環,必須通過看門狗複位才能恢複。”另一個女工程師指著邏輯分析儀上捕獲到的一段異常時序,語氣嚴肅。
“功耗數據彙總過來了。靜態功耗完美達標,但動態功耗在180hz超頻時,比仿真預期高了8。散熱方案需要重新評估壓力。”
“io口驅動能力測試,部分批次的上拉電阻確實偏小,導致帶載能力臨界。王工,這個問題必須要在‘燎原’的板級設計上規避掉,或者通知華勤在封裝測試環節進行篩選。”
……
巨大的白板上,早已畫滿了表格。左邊一列是“bugid”,中間是“問題描述”和“複現條件”,右邊則是“嚴重等級”、“可能根因”以及“解決方案建議初步)”。
每確認一個問題點,就有一條記錄被添加上去。白板上的內容越來越多,越來越密,像一張不斷擴大的星圖,隻不過這些“星星”代表著需要被攻克的技術障礙。
測試工程師們圍著各種昂貴的儀器——示波器、頻譜分析儀、邏輯分析儀、溫箱——他們時而凝神屏息地觀察屏幕上細微的波動,時而激烈地爭論著某個異常現象的根源。
ic的開關頻率完全同步!”“我不認為!我更傾向於是時鐘樹上的抖動傳遞放大效應!應該重點檢查p的環路濾波參數!”“你們兩個說的可能都有貢獻,但主因或許是地彈噪聲?需要加測一下地平麵噪聲……”
爭論聲此起彼伏,充滿了技術術語。這不是內耗,而是工程師文化中最寶貴的部分——對技術真相的極致追求和對潛在風險的零容忍。每一次爭論,都意味著一個問題正被從各個角度反複審視,避免將來在產品上埋下隱患。
林燁端著一杯濃茶,靜靜地站在實驗室的角落,聽著這些爭論,看著白板上不斷增加的記錄。他的臉上沒有了昨晚慶功時的放鬆,重新恢複了那種沉浸式的專注。
他沒有直接參與爭論,但他的大腦在飛速運轉。聽著下屬們的分析,結合自己【超維記憶庫】中的海量知識,他往往能更快地抓住問題的本質。
偶爾,當爭論陷入僵局時,他會走過去,輕聲點一句:“小張,你重點測一下vdd_re在負載瞬變時的響應波形。”“老王,把你剛才說的時鐘抖動分析數據拉出來和電源噪聲做一下相關性對比。”往往就是一語中的,為陷入迷霧的團隊指明下一個測試方向。
這就是他現在的日常。作為領袖,他不再需要事必躬親地去焊接每一個電路,編寫每一行代碼,但他必須是最了解這艘船整體狀況的船長,能在迷霧中看清航道,能在眾人爭論時做出最接近正確的判斷。
一整個上午,他幾乎都泡在實驗室裡,和測試團隊一起,逐條分析那些枯燥卻至關重要的數據。
中午吃飯時間,大家也隻是輪流去食堂快速扒拉幾口飯,又立刻回到崗位上。林燁讓行政部定了豐盛的盒飯直接送到實驗室門口。
他拿起一份盒飯,卻沒有在實驗室吃,而是獨自走回了自己的辦公室。
辦公室的陳設依舊簡單,最顯眼的就是那塊占滿整麵牆的白板。上麵畫的不再是電路圖,而是“星火科技”未來的產品與技術路線圖。
“星曦·基礎版”基於現有通用芯片+優化算法)>“星曦·pro”搭載“玄武1.0”,實現性能與功耗的飛躍)>“腦環ar眼鏡概念機”探索下一代交互形態)>“星火腦聯生態”……
在“星曦·pro”的旁邊,已經密密麻麻地寫了很多待辦事項,其中很多項都可以從今天測試中發現的問題中找到輸入。
比如:“優化電源管理方案,提升高溫下性能穩定性”、“強化狀態機異常處理機製,提升魯棒性”、“評估更高效的散熱材料成本”、“板級設計注意io驅動能力匹配”……
他一邊吃著已經有些涼了的飯菜,一邊看著路線圖,用筆在上麵不時添加著新的注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ap,他更感到一種沉甸甸的責任。一次流片成功,隻是證明了方向正確,具備了走下去的資格。而要把這資格轉化為真正的市場競爭力,需要的是無數次這樣枯燥的測試、分析、優化、迭代。
吃完飯後,他沒有休息,而是打開電腦,開始撰寫一份名為《關於“玄武1.0”測試總結與“玄武1.1”“玄武2.0”設計建議》的內部技術文檔。
他將上午觀察到的問題、團隊爭論出的可能根因、以及自己基於未來知識的判斷,係統地梳理出來,形成指導下一代芯片設計的寶貴輸入。
文檔寫了一半,他揉了揉有些發澀的眼睛,起身走到窗邊遠眺。
窗外,城市依舊車水馬龍,人們行色匆匆。沒有人知道,在這棟普通寫字樓的一個房間裡,一群年輕人正在試圖撬動一個巨大的未來。
他從抽屜裡拿出一個略顯陳舊的皮質筆記本。這不是工作筆記,而是他的私人日記本,記錄著重生以來的一些關鍵節點和心路曆程。他很少傾訴,但這個筆記本是他與自己對話的一個窗口。
他翻開新的一頁,寫下今天的日期。“玄武1.0回片測試基本成功。團隊士氣高昂。”“但發現問題37處,其中關鍵級3處,重要級15處。路還很長。”“下一步重點:1.全力支撐‘燎原’項目落地;2.啟動‘玄武1.1’瑕疵修複版設計;3.開始預研‘玄武2.0’架構……”“壓力很大,但必須堅持。我們沒有退路。”
合上筆記本,他感覺內心的思緒被梳理平整,壓力似乎也減輕了一些。
這時,辦公室門被敲響了。周偉拿著幾份報告走了進來。
“燁哥,這是初步的測試數據彙總報告,還有幾個爭議點的分析結論,你過目一下。”周偉的眼圈也有些黑,但精神頭很足,“吵了一天,基本有結論了。大部分問題都有清晰的解決思路了。”
林燁接過報告,快速瀏覽著,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很好。效率很高。告訴兄弟們,辛苦了。”
“這有啥辛苦的,發現問題比啥都強。”周偉咧嘴一笑,“哦對了,吳坤哥剛打電話來,問咱們這邊的測試結果什麼時候能給他一份最終版的,他那邊‘星火智造’要根據這個確定第一批工程樣機的生產調試方案。”
“明天上午吧。”林燁想了想,“今晚大家再加把勁,把最終報告趕出來。明天上午開個聯席會,跟生產那邊對齊。”
“明白!”周偉領命,風風火火地又出去了。
林燁重新坐回電腦前,準備繼續寫完那份技術文檔。
窗外的天色漸漸暗下來,研發中心的燈光次第亮起,如同星辰點亮。
實驗室裡,工程師們的爭論聲還未完全平息,鍵盤的敲擊聲、儀器的嗡鳴聲依舊持續。這枯燥、嚴謹、甚至有些折磨人的數據之海,正是通往那個宏大未來的、最堅實的錨點。
而林燁的日常,便是日複一日地在這數據之海中航行,為星火號尋找那條最正確的航道。
喜歡重生:我的腦機接口橫掃科技圈請大家收藏:()重生:我的腦機接口橫掃科技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