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要等三個月?吳坤對著電話那頭幾乎是在吼了,開什麼玩笑!我們實驗室現在就要用!
他氣呼呼地掛斷電話,把手機往辦公桌上一扔,發出的一聲。正在他辦公室裡討論問題的幾個生產主管都被嚇了一跳。
怎麼了吳總?生產一部的主管老楊小心翼翼地問。
吳坤抓起桌上的一張圖紙,抖得嘩嘩響:研究院那邊急著要這種耐高壓密封圈,說是新實驗裝置上用的。我聯係了三家供應商,最快的一家說要開模定製,至少等三個月!最氣人的是,用量就這麼幾個,人家根本不願意接這小單子!
老楊接過圖紙一看,不由得咂舌:這要求是有點變態啊。要耐受200兆帕壓力,還要耐氫脆,這得上特種材料才行。
可不是嘛!吳坤煩躁地在辦公室裡踱步,崔博士那邊說,沒有這個部件,整個實驗就要停擺。林總剛給我打過電話,說這個實驗關係到下個階段的突破...
這時,一直沉默的生產二部老師傅張德明突然開口:吳總,要不...讓俺們試試?
辦公室裡頓時安靜下來。所有人都看向這位在星火智造乾了二十多年的老鉗工。
老張,你有辦法?吳坤眼前一亮。
張德明走到圖紙前,用長滿老繭的手指指著上麵的尺寸標注:這種異形件,開模確實不劃算。但要是用土辦法,說不定能搞出來。
什麼土辦法?吳坤急忙問。
咱們車間不是有那台老式數控車床嗎?先用它加工個基體,再用3d打印機覆上特種材料。最後手工精修,應該能成。張德明說得頭頭是道,就是費工夫,而且不一定一次就能成功。
吳坤一拍大腿:費工夫怕什麼!走,現在就去車間!
星火智造的精密加工車間裡,機器轟鳴。張德明帶著兩個徒弟,已經開始在數控車床上調試程序了。
師傅,這公差要求太高了吧?年輕的徒弟看著圖紙上的±0.001公差,眼睛都直了,咱們這老機床能行嗎?
機床不行,人手來湊。張德明頭也不抬,專注地調整著參數,當年我們做模具,比這精度要求高的都用手工摳出來過。
吳坤也挽起袖子,在一旁打下手:老張,需要什麼特殊工具不?
吳總,您去把咱們那個百寶箱拿來。張德明吩咐道,就是角落裡那個舊工具箱。
所謂的百寶箱,其實是個鏽跡斑斑的鐵皮工具箱,裡麵裝著張德明從業幾十年來自製和各種淘換來的特殊工具。有微雕用的小銼刀,有帶放大鏡的夾鉗,甚至還有幾把繡花針改成的微型刮刀。
第一輪加工結果很快出來了。數控車床加工出的基體勉強達標,但表麵光潔度不夠。
不行,張德明拿著放大鏡仔細檢查著零件,這個表麵粗糙度,在高壓下肯定會泄漏。
那怎麼辦?吳坤焦急地問。
手工拋光。張德明言簡意賅。他戴上特製的放大鏡眼鏡,拿起一把比牙簽還細的拋光棒,蘸上特種研磨膏,開始一點點地打磨零件表麵。
這個工作極其考驗耐心和手上功夫。稍微用力過猛,整個零件就可能報廢。車間裡其他工人都圍了過來,屏息凝神地看著老師傅操作。
兩個小時後,第一個基體終於打磨完成。在強光下檢查,表麵光滑如鏡,連最細微的劃痕都沒有。
漂亮!吳坤忍不住讚歎,老張,你這手藝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