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地下二層的特殊實驗室裡,空氣仿佛凝固了。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空間,比起樓上合成實驗室的,這裡安靜得能聽到每個人的呼吸聲。
在房間中央的防爆工作台上,躺著一個巴掌大小的銀灰色方塊。它看起來樸實無華,甚至有些笨重,外殼是臨時加工的金屬材質,上麵布滿了各種傳感器接口。但就是這個小東西,讓在場十幾位頂尖專家屏息凝神。
開始最終封裝。崔明遠的聲音低沉而沙啞,他已經連續三十六小時沒有合眼了。
王磊戴著特製手套,小心翼翼地將最後一片固態電解質薄膜放入電池殼體中。他的動作極其輕柔,仿佛在安置一個新生兒。在他身旁,兩位工程師正在仔細檢查每一根導線,確保連接萬無一失。
這是他們第一次嘗試將實驗室的突破性材料組裝成完整的電池原型。過去的三個月裡,團隊解決了無數個難題:電極與電解質的界麵優化、多層薄膜的堆疊工藝、特殊封裝材料的選擇...每一個環節都經曆了數十次失敗。
氫源罐壓力正常。
固態電解質層檢測完畢,無破損。
密封圈安裝到位。
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林燁和陳薇站在觀察區,透過防爆玻璃緊張地注視著裡麵的每一個動作。吳坤也來了,這個平時大大咧咧的漢子此刻卻緊握著拳頭,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
最後一道封裝工序,崔明遠的聲音通過麥克風傳來,準備注入氫源。
實驗室裡響起一陣輕微的機械聲,特殊的注氫設備緩緩對接在電池原型的進氣口。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這是最關鍵的步驟,任何微小的泄漏都可能導致前功儘棄。
注氫開始...壓力穩定...注氫完成!
立即進行氣密性檢測!
漫長的十分鐘等待後,檢測儀器的綠燈亮起。
氣密性達標!無泄漏!
實驗室裡響起一陣壓抑的歡呼,但很快又安靜下來——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連接測試係統。崔明遠命令道。
工程師們將密密麻麻的導線連接到電池原型的接口上。在房間一側的監控牆上,數十個參數開始跳動:電壓、電流、溫度、內阻...
初始電壓3.2伏,正常!
內阻...天啊,比預期低了20!
好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但崔明遠的臉色卻越來越凝重。他知道,最關鍵的測試還在後麵。
開始能量密度測試。
測試儀器開始運轉,電池原型被接入一個特製的充放電係統中。監控屏幕上的曲線開始波動,所有人都緊盯著那條代表能量輸出的紅線。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實驗室裡隻剩下儀器運轉的嗡鳴聲。突然,測試工程師猛地抬起頭,聲音因為激動而顫抖:
初步測算...能量密度...達到每公斤650瓦時!
這個數字像一道驚雷在實驗室裡炸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