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太原,又稱為龍城。
之所以稱為龍城,是因為它夠大。
漢唐時期,長安周長二十餘裡,而太原周長卻有二十五裡,而它的城牆也是漢唐時期最高的,足足有三丈高,十二米。
這種恐怖的高度,讓太原城牆的厚度也比平常的城牆厚上一倍。
在城牆上,甚至可以拉兩輛卡車並排走。
太原北枕係舟山、雲中山,東據太行,西依呂梁,汾水穿城而過。
如此堅城,防禦力本來就足夠驚人,而鬼子筱塚義男駐守太原之後,更是沒日沒夜的利用混凝土,將其打造成華北方麵軍的重要兵站基地,城防體係層層疊疊,堪稱固若金湯。
城外,鬼子沿汾河兩岸構築了三道外圍防線。
第一道以新城為核心,密布鋼筋混凝土碉堡,碉堡間用交通壕連接,頂部覆蓋厚達半米的積土與鋼板,可抵禦重炮轟擊。
第二道依托晉祠等村鎮,將民房改造成明暗火力點,街道布設鹿砦與地雷陣,形成縱深防禦。
第三道則是環繞城區的外壕,壕寬三丈、深兩丈,內壁壕外架設三道帶刺鐵絲網,網間埋設有觸發式地雷。
城區防禦更為嚴密。
鬼子將城牆加高至四丈,足足十六米高,牆體每隔十米鑿有射擊孔,城頭架設九二式重機槍與迫擊炮,四角箭樓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炮樓,配備山炮火力。
城內重要據點如省政府、火車站、兵工廠等,均被改造成獨立防禦工事,外圍築起丈餘高的磚石圍牆,內部設置地下室與糧彈倉庫,可獨立堅守月餘。
此外,鬼子在城內劃分若乾防禦分區,各區以街壘隔斷,部署憲兵與守備隊交叉巡邏,關鍵路口設置崗樓與檢查哨。
城防指揮係統依托地下掩體構建,配備有線與無線通訊設備,可實時調度各據點火力。
......
天色剛剛蒙蒙亮。
方和就已經站在太原外圍,拿著高倍望遠鏡,不斷觀察著攔在自己前麵的第一道防線。
望著那密密麻麻的碉堡,以及曲折交錯的溝壑,方和的眉頭微微蹙了起來。
“阿正,炮兵陣地部署完畢了嗎?”
方正點頭,“淩晨五點,所有火炮都已經抵達指定地點,隨時可以開炮。”
為了這次太原大戰,劉師長將129師幾乎所有火炮都集中在了一起。
三十門喀秋莎,二十門155毫米榴彈炮,繳獲的山炮群,以及五百門107火箭筒。
雖然107火箭筒隻是12筒的小型火箭筒,可五百門加在一起,威力甚至超過了喀秋莎。
這些火炮真正能發揮作用的,還是155毫米榴彈炮和山炮群。
大口徑的火炮,才能有效的破甲,摧毀那些永久的防禦工事。
如果不是因為導彈需要衛星支持,方和早就弄來了幾十枚鑽地導彈。
有了鑽地導彈,這些鬼子的防禦工事,根本就是笑話。
可惜,航空科技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建立的,想要使用導彈,還要需要幾年發育。
方和看了一下手表,發現現在剛好6點整。
沉吟了片刻,方和問道:
“火力營和突擊營的弟兄都準備好了嗎?”
“準備完畢,隨時可以出發。”
“好,五分鐘後,開始進行二十分鐘的炮擊。”
方和下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