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挖!多存點料,以後就能實現陶器自由了!”
大家乾勁十足,顧不上形象,直到小船的船艙裡堆滿了灰白色的黏土,吃水線明顯下降了不少,王超才喊停:“夠了夠了!再裝船要沉了!這些土夠咱們用上好一陣子了!”
3人拖著疲憊又滿足的身體,清理了一下手上的泥巴,駕船返航。回程路上,風浪似乎更大了些,小船有些顛簸,但因為滿載著希望,大家心裡都挺踏實。聶思思緊緊抱著裝滿黏土樣本的籃子,已經開始在心裡構思要做什麼樣的陶器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安全返回營地,蔣甜甜看3個“泥人”回來,先是嚇了一跳,隨即咯咯笑個不停。李娜幫忙把沉重的黏土卸下來,堆放在木屋旁一處平整、乾燥的空地上,還用芭蕉葉蓋好,防止被雨水淋壞。
下午,營地徹底變成了一個手工作坊。聶思思無疑是絕對的主力。她先是取出一部分黏土,加入適量的水,開始反複地捶打、揉捏。這個過程被稱為“練泥”,目的是去除黏土中的氣泡,增加其密度和韌性,這樣燒製時才不容易開裂。她瘦弱的手臂不停地用力,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王超和陳威則成了她的助手。王超利用沉船工具裡的鋸子和鑿子,加工出一套簡單的木製陶藝工具,比如修坯的刮板、刻畫紋路的竹簽等。他還和李娜一起,用一塊厚木板和一根削尖垂直插入地麵的木棍,製作了一個極其簡易的慢速轉盤。雖然比不上電動轉盤,但比純手捏已經進步了太多。
陳威力氣大,負責幫聶思思搬運大塊的泥料,以及按照她的要求準備不同濕度的黏土。
聶思思先是用手捏法做了幾個小碗和杯子的坯體,找找手感。然後,她坐在簡易轉盤前,將一團和好的黏土放在轉盤中心,用手蘸水,輕輕推動轉盤,隨著轉盤緩慢旋轉,她的手指靈巧地觸碰泥土,一個規整的圓碗雛形漸漸顯現出來。她全神貫注,眼神專注,仿佛在進行一場藝術創作。
直播間裡,觀眾們欣賞著這原始而充滿智慧的手工過程:
“思思太厲害了!這手法,有點專業陶藝師的感覺了!”
“有了轉盤就是不一樣,看這碗坯多圓!”
“超哥這輔助工作也到位,工具都配齊了。”
“慢工出細活,期待燒出來的成品!”
“感覺他們不是在求生,而是在搞藝術創作了。”
接著,聶思思開始挑戰這次的主要目標——一個大陶缸。她吸取了上次失敗的教訓,先將泥料搓成粗長的泥條,然後一圈圈盤繞上去,慢慢築高缸體。每盤繞一圈,都用木拍輕輕拍實,並用水抹平接縫,確保缸壁厚度均勻。她還特彆加固了缸底和缸身的結合處。這個過程非常耗時,需要極大的耐心。
與此同時,王超帶著陳威,在遠離木屋和下風口的地方,選址開始搭建一個新的、更大的陶窯。這次他打算用采集來的石塊壘砌窯體,設計成饅頭窯的樣式,下部是火膛,上部是窯室,中間有窯箅分開,這樣熱空氣流通更順暢,溫度更容易升高。他們揮汗如雨,搬運石頭,和泥砌築,一個更加專業的陶窯漸漸有了雛形。
李娜則一邊負責營地周邊的警戒,一邊繼續研究那本航海日誌。她試圖從那些模糊的圖表和符號中,找到關於島嶼季節、氣候、乃至那個危險山穀的更多線索。
那隻雛鳥,現在已經能熟練地短距離飛行了,時不時撲棱著翅膀在營地上空盤旋幾圈,發出清亮的鳴叫,然後落回屋頂或附近的樹杈上,用它那雙淡黃色的銳利眼睛掃視著四周,仿佛在幫李娜一起站崗放哨。它對營地似乎已經產生了歸屬感。
傍晚時分,夕陽給營地鍍上了一層金色。幾個碗、罐的坯體和那個寄托了厚望的大陶缸坯體都初步完成,被小心地放置在陰涼通風處,等待自然風乾。
新的石頭陶窯也壘起了半人高,明天再加個頂就差不多完成了。每個人都累得腰酸背痛,身上不是泥就是汗,但看著這一天的勞動成果,心裡都充滿了滿足感和期待。
王超看著眼前的一切:陰乾中的陶坯、堆積如山的優質黏土、初具規模的新陶窯、堅固溫暖的木屋、嫋嫋的炊煙聶思思在用新香料準備晚飯)、以及那隻在夕陽餘暉中獨立枝頭的矯健雛鳥,心中感慨萬千。
這裡,正在從一個勉強棲身的求生營地,一點點地朝著一個功能齊全、充滿生活氣息的“家”的方向蛻變。他們不僅是在活下去,更是在努力地生活。
當然,那份航海日誌帶來的隱憂,依然存在,像遠處海平麵下可能存在的暗礁。但至少此刻,第四十七天,他們在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一點點夯實著生存的基礎,照亮著前行的路。未來的挑戰或許嚴峻,但他們已經不再是剛登陸時那般脆弱無助了。
第四十七章完)
喜歡開局帶娃求生,萬倍資源反哺龍國請大家收藏:()開局帶娃求生,萬倍資源反哺龍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