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寶箱開出來的家夥事兒,實實在在地給團隊打了一劑強心針。那股子興奮勁兒,像剛開瓶的汽水,滋滋冒了半天泡,但到底沒衝昏大夥兒的頭腦。王超那句“穩紮穩打”像根定海神針,把飄起來的心又給按回了實處。
接下來,營地裡的節奏明顯變了。不再是之前那種帶著點探險意味的忙亂,而是多了幾分有條不紊的沉穩,像老匠人打磨一件傳世的作品,細致,耐心,目標明確。
首要任務,就是擺弄明白那台命根子一樣的海水淡化器。
這玩意兒結構不算太複雜,但一堆管子、濾芯和一個需要手搖的加壓裝置擺在一起,對幾個習慣了石頭、木棍、獸皮的“原始人”來說,還是有點眼暈。
李娜自告奮勇當起了技術總監。她盤腿坐在船艙裡,借著從艙口透進來的天光,把那本附帶的操作手冊翻得嘩嘩響,一邊看,一邊對照著實物比劃。
“原理是利用壓力讓海水通過反滲透膜,把鹽分和雜質過濾掉……”李娜嘴裡念叨著術語,眉頭微蹙,手指順著水流管路一點點摸索。
王超和陳威蹲在旁邊,像兩個好奇的小學生。陳威忍不住伸手想去摸那亮閃閃的搖柄,被王超一巴掌拍開:“彆毛手毛腳的,等李娜弄明白再說。”
“看懂了。”李娜長舒一口氣,抬起頭,眼神裡有了把握,“不算難。先用這個皮囊從海裡取水,倒進這個進水口,然後搖動這個手柄加壓,淡水就會從這根細管子裡流出來,廢水從另一邊排出。
關鍵是搖動的速度要均勻,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不然影響出水量和過濾效果。”
“試試?”王超躍躍欲試。
“試試!”
三人合力把淡化器搬到沙灘上,選了個離海水近又平整的地方。聶思思拿來一個空陶罐準備接水,蔣甜甜也搬個小板凳坐在旁邊,雙手托著腮,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
李娜熟練地操作起來,取水,倒入,然後握住搖柄,開始勻速轉動。起初幾下有點澀,很快便順暢起來。伴隨著“嘎吱嘎吱”有節奏的輕響,幾分鐘後,一滴,兩滴,隨即變成細小的水流,清澈透明,從出水口汩汩流入陶罐。
“出來了!是淡水!”聶思思驚喜地低呼。
王超伸手接了一點,嘗了嘗,咂咂嘴:“沒味兒!真就是水!一點鹹味都沒有!”他臉上笑開了花,這可比他們之前用笨辦法蒸餾淡水效率高太多了,而且水質更好。
陳威搶過搖柄,也搖了一會兒,感受著那沉甸甸的份量和穩定的阻力,咧著嘴笑:“嘿,這活兒帶勁!以後喝水就包我身上了,保證把大家都搖成水桶!”
直播間裡,龍國觀眾看到淡化器成功出水,也是彈幕沸騰:
“牛逼!真的能造水!”
“科技改變生活,古人誠不我欺!”
“威哥搖得好賣力,以後就叫你人形水泵了!”
“這下遠航的淡水問題算是解決了一大半!”
“感動,看著那水流出來,我居然有點想哭……”
成功的喜悅過後,現實問題也來了。手動搖柄確實是個體力活,出水量有限。王超估算了一下,要滿足五個人日常飲用和儲備,每天至少得輪流搖上兩三個時辰。
他當即排了個班,每人負責一段時間,連蔣甜甜都分配了“遞水囊”、“喊加油”的輔助任務,務必保證淡水儲備持續增加。
另一項重頭戲,就是學習那本《基礎航海氣象學》。
這本書成了李娜的專屬寶貝,幾乎手不釋卷。白天,她趁著光線好,在沙灘上或者船頭攤開書,一邊看,一邊抬頭觀察天上的雲,感受風向的變化。
晚上,就在篝火旁,用木炭在平整的石板或木片上畫雲圖,記風向符號,嘴裡還念念有詞。
“卷雲,像羽毛……通常預示好天氣,但如果變厚,可能天氣要變……”
“積雨雲,雲底烏黑,雲體龐大像山……這個要特彆注意,很可能有雷暴或大風……”
“風向,西北風通常乾冷,東南風濕潤可能帶來降雨……”
她不僅自己學,還當起了老師。每天固定抽出時間,把王超、陳威、聶思思,甚至抱著椰子當板凳聽的蔣甜甜召集起來,進行“氣象知識科普小課堂”。
“大家都記一下,”李娜指著石板上她用木炭畫的簡易雲圖,“尤其是這種積雨雲,一旦發現天空有這種苗頭,特彆是雲底發黑、雲頂開始像砧板一樣平展擴散,就必須高度警惕,很可能短時間內就會有大風大雨甚至雷電。在海上,這就是最危險的信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