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瓶頸與抉擇
星圖的低語指明了方向,但通往方向的道路卻布滿了荊棘。“方舟計劃”的核心研究團隊在楊教授的帶領下,開始了對空間規則理論的瘋狂攻關。
大量算力被投入,複雜的數學模型在黑板上寫了又擦,擦了又寫,實驗室裡堆滿了寫滿演算過程的稿紙,氣氛緊張得如同繃緊的弓弦。
然而,進展卻微乎其微。
人類現有的物理學框架,在“規則層麵引力”和“空間褶皺跳躍”這種近乎神話的概念麵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這就像要求一個剛剛學會使用石器的原始人,去理解並製造一台曲率引擎。缺乏關鍵的、超越時代的基礎理論,所有的推演都如同在流沙上築塔,進行到一定程度便轟然倒塌。
“不行,還是不行!”一個年輕的研究員煩躁地揉著亂糟糟的頭發,將又一張寫滿複雜公式的稿紙揉成一團,“我們連描述那種‘規則引力’的數學工具都沒有!現有的廣義相對論在那種尺度和層麵上完全不適用!”
“能量!就算理論上可行,驅動這種空間跳躍所需的能量從哪裡來?把整個珊瑚城拆了當電池恐怕都不夠!”另一個負責能源模塊的工程師看著模擬數據,臉色發白。
挫敗感在團隊中蔓延。這不是努力與否的問題,而是認知層次的絕對鴻溝。
王超默默關注著研究的困境,心中同樣焦急。他能通過六棱柱模糊地感知到那種“規則引力”的存在,甚至能模仿星圖的“韻律”引動一絲微不可查的空間漣漪,但如何將這種模糊的感知轉化為可供理解和應用的理論與技術,卻是一道天塹。
與此同時,珊瑚城高速發展帶來的資源消耗問題也開始凸顯。為了支持“方舟計劃”和城市防禦的全麵升級,能源、稀有金屬、乃至食物和純淨水的儲備,都在以驚人的速度下降。老周已經多次在內部會議上提出資源預警,要求壓縮非必要開支。
矛盾開始出現,一些不明真相的中層管理者對資源向幾個“看不見成果”的秘密項目傾斜表達了不滿,認為應該將更多資源投入到眼前看得見的防禦建設和民生改善上。
無形的壓力從科研和資源兩個方向同時擠壓而來。
這天夜裡,王超再次來到觀測平台。他手中握著六棱柱,意識嘗試著連接那幅動態星圖,感受著那個遙遠坐標節點傳來的、微弱卻持續的“規則引力”。
他有一種直覺,鑰匙或許就在這“規則引力”本身。既然無法用現有的理論去“製造”跳躍引擎,那麼,是否能像揚帆借風一樣,去“借助”這種本身就存在的宇宙力量?
這個念頭讓他心頭一跳。他想起了在“初”的核心空間,六棱柱與秩序本源共鳴時,那種仿佛能撬動規則的感覺。
“也許……方向錯了……”王超喃喃自語,“我們一直試圖用自己的力量去‘對抗’或‘模擬’規則,但‘鑰匙’的意義,或許在於‘溝通’與‘順應’?”
他將這個想法告訴了楊教授。
楊教授聽完,陷入了長久的沉思。第二天,他頂著通紅的眼睛,向研究團隊宣布了一個大膽的、近乎顛覆性的新方向:
暫停所有試圖“創造”空間跳躍引擎的嘗試。集中所有資源,研究如何利用六棱柱作為中介,放大和穩定王超對那種特定“規則引力”的感應,嘗試構建一個臨時的、小規模的“引力同步場”,看看是否能借此實現物質的超空間牽引。
這更像是一種基於神秘側力量的“儀式”或者說“巫術”,而非嚴謹的科學。但麵對無法逾越的理論鴻溝,這似乎是唯一可能的突破口。
資源消耗的問題,王超則找到了老周。
“我們需要一次遠征。”王超攤開海圖,指向幾個標記著豐富礦產和能源的深海區域,這些區域之前因為危險或距離而被暫時擱置,“不是為了擴張,隻是為了生存和發展。我們必須獲取足夠的資源,才能支撐到‘方舟計劃’成功,或者……找到其他出路。”
老周看著海圖,眉頭緊鎖:“這些地方都不太平,要麼有強大的原生掠食者,要麼還殘留著‘腐蝕者’的零星巢穴。派誰去?需要多少力量?會不會削弱本城的防禦?”
“我親自帶隊。”王超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心,“帶領最精銳的小隊,速戰速決。珊瑚城的防禦體係已經基本完善,隻要不是‘腐蝕者’主力再次來襲,足以應對。這是我們必須要冒的風險。”
科研陷入瓶頸,資源瀕臨枯竭。王超站在了命運的十字路口,一麵是通往未知深空的渺茫希望,一麵是維係眼前生存的殘酷現實。
他必須雙線作戰,在探尋虛無縹緲的“歸途”的同時,也要在這片熟悉的深海中,為生存而戰。
第三百六十九章完)
喜歡開局帶娃求生,萬倍資源反哺龍國請大家收藏:()開局帶娃求生,萬倍資源反哺龍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