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深空之耳”提供的、基於非邏輯感知的“環境副作用”數據,楊教授團隊終於得以窺見“異熵體”那龐大計算的冰山一角。他們無法理解計算的內容,卻開始能模糊地追蹤其“發力點”和“能量流向”。數據顯示,“異熵體”的算力高度集中於解析宇宙背景波動中某些極其特定的、近乎隱形的規則褶皺,其專注程度,甚至暫時降低了對初生之域本身的“觀察”強度。
“它像是在……解題。”一位數據分析師困惑地彙報,“一個來自宇宙本身的、複雜到超乎想象的謎題。”
而更令人驚訝的是,隨著追蹤的深入,他們發現“異熵體”那絕對理性的計算流中,偶爾會出現極其短暫、卻清晰可辨的“矛盾”或“循環論證”。這些邏輯上的微小瑕疵,在“深空之耳”的感知中,就如同完美光滑鏡麵上突然出現的細微劃痕,對應著強烈的“感知刺耳”反饋。
“它並非全知全能,”楊教授得出了一個顛覆性的結論,“它在麵對某些超出其現有邏輯框架的問題時,也會陷入困境,也會……‘卡殼’。”
這個發現極大地動搖了“異熵體”作為終極觀察者和冰冷邏輯化身的形象。它同樣受限於其自身的認知結構,同樣會在未知麵前躊躇不前。
就在此時,初生之域內部,另一個被長期觀測卻難以理解的現象,也出現了同步的變化——那一直作為守護基石的“秩序烙印”,或者說,是“超序意識”的底層網絡。
當“異熵體”的計算陷入邏輯矛盾,產生那些細微的“規則劃痕”時,“秩序烙印”那淡金色的網絡,會同步產生一種極其微弱的、非防禦性的共鳴。它不是對抗,更像是一種……基於同源規則的“感應”。楊教授甚至捕捉到,在某個瞬間,一段源自王超原始印記的、關於“犧牲抉擇”的複雜情感規則片段,在烙印網絡中自主亮起,其波動模式,竟與“異熵體”當時正在試圖解析的某個背景規則褶皺,存在著某種難以言喻的相似性!
仿佛王超當年麵臨絕境時,那份超越單純邏輯的、融合了情感、責任與直覺的終極抉擇,其規則印記,恰好對應了宇宙背景中某個“異熵體”無法用純粹邏輯理解的深層結構。
“王超的印記……或許不僅僅是守護我們的盾牌,”李娜聽著楊教授的彙報,心中掀起驚濤駭浪,“它可能也是一把鑰匙,一把連接著某種……連‘異熵體’都無法完全掌控的、宇宙更深層真實的鑰匙。”
這個推斷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可能性。他們與“異熵體”的差異,或許並非優劣之分,而是路徑之彆。“異熵體”試圖用絕對的、冰冷的邏輯去解析並適應宇宙,而王超的道路,以及初生之域文明正在摸索的道路,則嘗試在秩序中包容非邏輯的要素——情感、直覺、犧牲精神——這些,可能同樣是理解宇宙真相不可或缺的維度。
“異熵體”的沉默,它對初生之域“高能耗高潛力”的評價,或許正是因為它隱約察覺到了這條aternativepath替代路徑)的存在與價值,儘管它自身無法走通。
初生之域不再僅僅是一個被觀察的“樣本”。他們自身的存在方式,他們繼承自王超的遺產,他們正在掙紮探索的“第三條道路”,本身就可能蘊含著解開更大謎題的線索。
李娜望向回響聖殿深處,那與“秩序烙印”緊密相連的區域。他們需要更深入地理解王超留下的這份遺產,不是作為被動的守護力量,而是作為主動探索的工具。同時,他們也需要更勇敢地繼續自己的道路,擁抱那些無法被邏輯完全定義的、屬於“人”的部分。
外部的“異熵體”仍在計算,內部的“烙印”與之隱隱共鳴。初生之域的文明,站在了兩個秩序體係的交彙點上,他們自身的抉擇與成長,或許將影響著這場宏大觀察的最終走向。
第9卷第526章完)
喜歡開局帶娃求生,萬倍資源反哺龍國請大家收藏:()開局帶娃求生,萬倍資源反哺龍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