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之期,轉瞬即至。
這一日,蒼穹仿佛也感知到了這片土地的哀榮,收斂了邊塞慣有的風沙,展露出罕見澄澈的碧空,陽光灑下,卻並無暖意,隻將那新砌的英烈祠與巍然矗立的忠魂碑照得愈發莊嚴、肅穆。
朔方城北,這片新辟的高坡之上,早已被人潮填滿。經曆過狼山血戰、甲胄雖經擦洗卻仍帶戰痕的幸存將士們,按刀持戟,列成森嚴方陣,肅然挺立,如同一片沉默的鐵林。
文武官員以蔡邕、顧雍、滿寵、王璨為首,皆身著深色袍服,神情凝重;更多的,是聞訊自發前來的朔方百姓,他們扶老攜幼,萬人空巷,密密麻麻地站立在坡地之下,延伸至遠方。無人交談,無人喧嘩,連孩童都似被這氛圍感染,睜著懵懂的眼睛,安靜地依偎在大人身邊。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無形卻沉甸甸的威壓,那是數萬人的哀思、敬意與某種共同的情緒在無聲地彙聚、發酵。
那麵高大的黑色石碑,宛如一位從曆史深處走出的沉默巨人,以它冰冷而堅硬的軀殼,承載著一百八十七個滾燙的名字,默然俯視著下方黑壓壓的人群。陽光照射在精心鐫刻的碑文上,每一個名字都反射出冷冽的光澤,仿佛英魂未遠,正透過石碑凝視著他們用生命守護的一切。
吉時已到。
“鐺——嗡——”
悠揚而蒼涼的鐘磬之聲,自祠前響起,穿透凝滯的空氣,聲聲敲在人的心弦之上,帶著一種穿越生死的莊重。
淩雲緩步登上石碑正前方的木製高台。他今日未著戎甲,一身玄色窄袖戎服更襯得身形挺拔,卻也顯得麵色有些蒼白。
他的目光緩緩掃過下方寂靜的人海,掠過那些曾與他並肩浴血的熟悉麵孔,掠過蔡邕、顧雍等文士凝重的臉龐,掠過無數雙飽含期盼與悲戚的百姓的眼睛,最終,深深地定格在那麵冰冷而沉重的石碑之上,定格在那一個個他曾親眼看著倒下、如今隻剩下名字的兄弟之上。
他沒有攜帶任何文稿,一切言語皆從胸臆中自然流出,聲音因極力壓抑的情感而略顯沙啞、低沉,卻奇異地清晰,如同冰層下的暗流,湧入在場每一個人的耳中:
“朔方的父老鄉親們,我的弟兄們!”
全場愈發寂然,連風聲都仿佛屏息,唯有代表朔方軍魂的旗幟在微風中獵獵作響,如同英魂的低語。
“今天,我們站在這裡,非為慶賀勝利之喜悅,而是為銘記犧牲之沉重!我們腳下所立之土,我們今日得以自由呼吸之氣,我們闔家老小能安然聚於此地,皆因有一百八十七位好兄弟、好兒郎,已將他們的滿腔熱血,永遠地澆灌在了狼山的荒丘之上,浸透在了守護我等家園、通往生路的征途之中!”
他的聲音帶著難以儘述的痛楚,每一個字都仿佛浸透了血淚,重重砸在人們的心坎上,引起陣陣隱痛。
“他們之中,有自微末時便追隨我淩雲、篳路藍縷的老兄弟;有聞訊來投、隻求一方安寧度日的流民子弟;有家中倚為柱石的獨苗;有臉龐尚存稚氣、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少年郎……他們每一個人,都有名有姓,有高堂父母倚門盼歸,有妻兒牽掛於心!可如今,他們的音容笑貌,卻隻能凝固於這冰冷的石刻之上,他們的名姓,隻能由我等生者,在此含淚念誦!”
人群中,壓抑已久的悲聲再也無法遏製,低沉的啜泣聲如同潮水般蔓延開來。那些失去了兒子、丈夫、父親的親屬們,望著碑上那刺目的名字,淚如泉湧,慟哭失聲,若非有人攙扶,幾乎要癱軟在地。
“或許有人會問,淩雲,你可曾後悔?後悔帶他們出塞,經曆那場九死一生的血戰?”淩雲的聲音陡然拔高,撕裂了悲傷的氛圍,帶著一種斬釘截鐵、不容置疑的決絕,“我後悔!我悔自己智謀不足,武藝不精,未能護得所有弟兄周全歸來!但我淩雲,絕不後悔奮起抵抗!絕不後悔向那些視我漢家兒女如草芥、肆意屠戮劫掠的胡虜,亮出我等的錚錚刀鋒!”
“隻因他們的犧牲,非為我淩雲一人之私利,乃是為了在場每一位父母,不再承受白發人送黑發人之痛;為了每一個孩童,能在沒有胡騎驚擾的安寧中長大成人;更是為了我漢家旌旗,能永遠在這片先祖留下的土地上獵獵飄揚,不屈不撓!他們用最寶貴的生命,向這天下宣告——朔方,不可輕侮!漢家兒郎之血性,不可辱沒!”
“轟!”
仿佛一道驚雷在人群中炸響,極致的悲傷被這番話語點燃,瞬間轉化為了熊熊燃燒的力量!無數人下意識地緊握了雙拳,指甲深掐入肉,眼中原本的淚光被一種更為熾熱的火焰所取代,那是對敵人的恨,也是對守護之念的堅貞。
“今日,我們在此立此豐碑,非僅為追思悼念!更是要讓我等後世子孫,千秋萬代都牢牢記住,曾有這樣一群錚錚鐵骨的先輩,為了他們能享有太平,甘願拋頭顱、灑熱血,慷慨赴死!他們的忠魂烈魄,將永鎮朔方,如山川不朽,庇佑我等生者!他們的精神氣概,將與我等同在,融入血脈,薪火相傳,永不斷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淩雲深吸一口混合著香燭與泥土氣息的凜冽空氣,目光驟然變得銳利如炬,掃過全場每一個將士堅毅的麵龐:“現在,全體將士,聽我號令!以我朔方軍最崇高之軍禮,恭送弟兄們最後一程!敬禮——!”
“咚!咚!咚!”
如同戰鼓擂響,又如同心臟同步搏動!所有軍士,無論騎兵步兵,無論官職高低,幾乎在同一瞬間,齊刷刷以右手握拳,用儘全身力氣,重重捶擊在左胸心臟的位置!那覆蓋著鐵甲的胸膛發出沉悶而統一、撼人心魄的轟響!這是朔方軍新定的軍禮,象征著將士之心與誓言、與英魂同在!
文官與無數百姓,亦在這一刻,懷著無比的崇敬與哀思,紛紛向著忠魂碑的方向,深深揖拜下去,久久不起。
三牲祭品被鄭重抬上供案,香燭點燃,嫋嫋青煙帶著生者的祈願與思念,盤旋上升,直入湛藍的雲霄。
蔡邕作為在場德望最著、學問最淵博者,手持祭文,緩步上前。老人清臒的麵容上滿是肅穆,他以一種古樸蒼涼的聲調,親自誦讀祭文。文辭雅訓而情真意切,既追述了英烈們狼山血戰的壯烈功績,也表達了生者無儘的哀思與緬懷,更祈願英魂早登極樂,永享安寧。
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千鈞重量,回蕩在寂靜的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