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未能尋得黃忠的那一縷淡淡遺憾,如同秋日晴空邊緣的一抹薄雲,淩雲與太史慈駕著馬車。
離開了曆史厚重卻未能如願的南陽,一路向南,車輪轆轆,駛向了荊州真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核心,也是這個時代聞名遐邇的士林淵藪之一——襄陽城。
甫一進入襄陽地界,便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種與北方邊郡的蒼涼肅殺、與青徐之地的凋敝焦灼截然不同的氛圍。這裡,仿佛是被戰火與動蕩刻意遺忘的角落。
襄陽城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巍峨的城牆如同巨龍盤踞,高闊而堅實,漢江如一條碧綠的玉帶,溫柔地環繞城郭,更添幾分靈秀與雄渾。
城內外水道縱橫交錯,大小船隻,從運送貨物的商船到輕盈的扁舟,往來如織,絡繹不絕。放眼望去,田野裡稻浪翻滾,一片金黃,預示著又一個豐饒的年景;街市之上,店鋪鱗次櫛比,旌旗招展,販賣著荊州特產的精致漆器、光滑如水的絲綢、堆積如山的竹簡書卷,以及來自嶺南的各種奇珍異果,空氣中仿佛都彌漫著一股富裕與安寧的氣息。
行人大多衣著整潔,麵容上少見饑饉流離之苦,更多是一種亂世中難能可貴的安詳與從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此地士子文人氣息極其濃厚,隨處可見身著儒袍、手持書卷、或於亭中、或於樹下高談闊論、吟詩作賦的身影。
整個襄陽,從山水到街巷,從物產到人文,都透著一股被精心經營和深厚底蘊滋養出的、在漢末亂世中堪稱奇跡的安寧、富庶與文化繁榮,宛如一片被上天眷顧、獨立於紛爭之外的世外桃源。
淩雲此行的首要目標,並非荊州那錯綜複雜的官場,而是那位隱於襄陽城外山林、清名動於士林、被譽為荊州士人精神領袖之一的賢者——龐德公。
經過幾番謹慎而不失禮數的打聽,他們來到了襄陽城外約二十裡處,一處位於山麓、清幽絕俗的山莊。此地翠竹掩映,綠意盎然,一條清澈的溪流潺潺繞過莊前,發出悅耳的水聲。
山莊建築樸素無華,不見高門大院的奢華氣派,卻自有一股遠離塵囂、超然物外的寧靜氣韻,仿佛連時光在這裡都流淌得緩慢了幾分。
當淩雲遞上拜帖,莊內童子見帖上赫然寫著“朔方郡守淩雲”字樣,不敢有絲毫怠慢,連忙恭敬地將二人引入莊內。穿過一片疏朗的竹林小徑,來到一間敞亮的草堂。
出乎淩雲意料的是,他不僅見到了那位早已聞名、清臒矍鑠、目光深邃睿智如古井的龐德公,另一位鼎鼎大名、以善於品評人物著稱的隱士,“水鏡先生”司馬徽,竟也恰好在座,正與龐德公在一張古樸的棋枰前對弈,黑白棋子錯落,仿佛蘊含著天地至理。
更讓淩雲心中微微一動,泛起奇異波瀾的是,在兩位長者身旁不遠處的席墊上,還有一個看起來頗為機靈、頭角崢嶸、眼神靈動的小童,約莫三四歲年紀,正笨拙而專注地擺弄著幾塊形狀奇特的木片,似乎是在嘗試某種搭建。
淩雲心念電轉,猜測這孩童,極有可能就是那位未來與“臥龍”諸葛亮齊名、才智高絕卻天不假年的“鳳雛”龐統!而在草堂角落,一位侍女懷中,還抱著一個更小些的女嬰,那女嬰粉雕玉琢,異常秀美,正眨著一雙純淨無邪、卻又仿佛帶著一絲早慧光芒的大眼睛,好奇地望著突然到來的陌生客人。
淩雲幾乎可以肯定,這定然是那位在未來以其才智或許還有其家世)聞名,成為諸葛亮賢內助的黃月英無疑!此情此景,讓淩雲恍然有種觸碰曆史脈絡的奇妙感覺。
“朔方淩雲,冒昧拜訪龐公,司馬先生,打擾二位先生手談雅興了。”淩雲上前幾步,神色恭敬,姿態端正地行了一禮,這次他毫無保留,直接亮明了自己的真實身份與官職。
龐德公與司馬徽聞言,幾乎同時放下了指間拈著的棋子,兩道蘊含著智慧與審視的目光,帶著毫不掩飾的驚異,齊刷刷地投注在淩雲身上。
“朔方淩雲”這四個字,他們自然都聽說過——無論是北擊匈奴、揚威塞外的赫赫戰功,還是師從大儒蔡伯喈蔡邕)的斐然文名,都足以讓任何關注時局的名士為之側目。尤其親眼見到淩雲本人如此年輕,麵容英挺,氣度卻沉凝如山嶽,目光清澈而堅定。
身後跟隨的那位雄壯護衛太史慈)亦是淵渟嶽峙,英氣內蘊,絕非尋常扈從,心中更是稱奇不已,暗讚果然盛名之下無虛士。
“原來是淩將軍親臨!將軍威震北疆,力挽狂瀾於朔方,老夫與德操兄司馬徽字)雖僻處山林,亦早有所聞,心向往之!
不想今日竟能得見真顏,果然英雄出少年,名不虛傳!快請入座!”龐德公臉上露出溫和而真誠的笑容,起身拱手還禮,語氣中帶著長者對傑出後輩的欣賞。
司馬徽也撫著頜下清須,眼中閃爍著洞察的光芒,笑道:“水鏡亦久聞將軍乃當世少年英傑,文韜武略,皆非常人可及。今日一見,方知傳聞尚不足以形容將軍風采之萬一。幸會,幸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雙方重新落座,自有童子奉上清香四溢的本地山茶。
話題便在氤氳的茶香中自然而然地展開,從北疆的苦寒風沙、匈奴的習性戰力,談到朔方郡百廢待興下的秩序重整、流民安撫與生產恢複,再引申至當前微妙複雜的天下大勢、各家經典的精微義理。
淩雲憑借著超越這個時代千年的宏觀視野,以及對曆史走向雖模糊卻大致準確的把握,每每發言,並不引經據典、掉書袋,卻能以平實而精準的語言,直指問題核心,提出一些發人深省、甚至可稱石破天驚的務實觀點。
他既不空談儒家那套在亂世中略顯蒼白無力的仁義道德,也不一味強調法家那般純粹依靠武力與嚴刑峻法的霸道,而是將最實際的民生疾苦、製度設計的利弊得失、人才選拔任用的標準與方法等現實問題,清晰地擺在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