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身著玄端深衣的儒生如鬆柏分立戲台兩側。當先一人開腔,聲若洪鐘:當洪浪吞田舍——字字千鈞;另一人接續,聲如裂帛:
當疫氣擾鄉鄰——震人心魄。繼而兩人合聲,激昂澎湃:生命非溫室之卉,乃岩隙之鬆!
旁側皮影適時映出壯士以血肉之軀築堤的抗爭,醫者在疫氣中施救的剪影。
那簡練的影象配合著穿透人心的吟誦,讓原本喧鬨的戲堂漸歸肅穆。可見席間有身著戎裝的將領微微頷首,文士模樣的賓客輕捋長須,眼中皆閃爍著對勇者的敬意。
【節目三:鼓樂歌《逆燃》】
八位紅衣鼓手如烈焰分列,擂動牛皮大鼓的咚!咚!聲似直接敲擊在每個人的胸腔。披褐色粗布袍的歌者踏著撼人心魄的鼓點登場。
放聲高歌時頸間青筋暴起:縱使墜泥沼,亦當挺脊梁——歌聲粗糲如砂石磨礪,卻飽含著灼人的激情。這力量如野火蔓延,席間那些性情豪邁的武者早已按捺不住,以掌擊案,合著節拍發出低沉的和聲。
一時間,鼓聲、歌聲、拍案聲交織成沸騰的海洋,燭火在這熾烈的氣氛中不安地搖曳跳動。
【篇章過渡】
激蕩的餘韻中,紅衣鼓手們如潮水般退去。幾位素衣侍女手持精巧銅燈翩然而至,將明亮的燭火換作柔和的蜜蠟燈。
光華轉變間,班主再次登台,語氣已如春水解凍:曆險之後,生命需暫歇養力,如鴻雁南飛避寒,人亦需片刻安閒,以待再行。
【第二篇章:憩·時光漫語】
【節目一:民樂合奏《晚風吟》】
五位樂師圍坐如蓮,古箏淙淙似流水漫過青石,竹笛清脆如夜鶯穿林,二胡悠揚若月色鋪灑,琵琶琮琤像露珠滾荷,間或木魚輕叩,恰似禪院晚鐘。
戲台背景的荷塘月色絹畫上,伶人扮作的螢火蟲執著幽綠小燈,在模擬的蓮葉間輕盈穿梭。台下賓客漸入佳境,可見一老者閉目輕搖折扇,指尖在膝頭默默打著拍子;一對年輕夫婦相視微笑,仿佛憶起某個相似的夜晚。
【節目二:小戲《片刻閒》】
戲台化作尋常農家院落,細節栩栩如生:係著布裙的農婦在灶前慢火熬湯,升騰的蒸汽以乾冰巧妙模擬)帶著若有似無的香氣;
披蓑衣的農夫就著燈光細讀竹簡,手指在字句間緩緩移動;孩童趴在案幾上畫紙鳶,小腳在空中輕輕搖晃。
娘,湯香滿院啦!孩童稚語剛落,農婦溫聲回應:莫急,待涼些再飲。這般質樸的對話,讓席間不少為人父母者露出會心的微笑,有人甚至下意識地整理起自己的衣襟。
【節目三:彈唱《拾光》】
歌者懷抱阮鹹安然坐於蒲團,指尖流淌出的音符如春風拂麵。緩匆匆步履,拭倦倦心神...歌聲清澈如山澗,阮鹹的彈撥似耳畔私語。
侍女們手持絹麵燈籠緩步遊走,燈光流轉間映照出行人漫步林間老者江邊垂釣的閒適畫麵。整個戲堂被溫暖的安寧籠罩,有位母親輕輕拍打著懷中熟睡的嬰孩,動作輕柔得仿佛怕驚擾了這份美好。
【篇章過渡】
蜜蠟燈漸次熄滅,如夜幕溫柔退去。換上綴滿嫩綠綢緞的新芽燈,戲台瞬間春意盎然。班主執木簡含笑:閒歇既足,新生自至,如春回大地,草木複萌...
【第三篇章:生·萬物向新】
【節目一:童舞《萌芽》】
十位身著嫩綠短打的孩童手執竹篾新芽蹦跳上台,鈴鼓清脆,笛聲歡快。他們先是屈膝抱團,如種子深埋;繼而奮力伸臂跳躍,恰似嫩苗破土。
那純真爛漫的笑臉,略顯笨拙卻充滿活力的動作,讓席間貴婦們忍不住伸出戴玉鐲的手,輕柔撫摸經過身旁的孩童的發頂。有位白發老嫗悄悄拭去眼角的淚花,喃喃道:真像咱家的小孫兒...
【節目二:合唱《生長》】
二十位白衣童子列隊而立,琴瑟和鳴中,他們純淨的歌聲如天籟降臨:自學步稚子,至逐夢少年...旁側絹畫依次展開學步、苦讀、從軍的成長軌跡。
席間,一位嚴父模樣的男子不自覺地挺直了腰背,看向身旁少年的目光中多了幾分期許;幾個年輕書生模樣的賓客則神情專注,仿佛在歌聲中看到了自己的昨日與明天。
【節目三:皮影秀《生命河》】
巨大的白布如曆史長卷,十位伶人操縱皮影演繹著生命的壯闊:水滴彙溪,遊魚嬉戲,草木破土,人生更迭...樂師奏響恢宏的《永續曲》,當生命永續四個大字的皮影赫然呈現時,情感的洪流終於決堤。
滿堂賓客紛紛起身,掌聲如雷鳴般震徹屋瓦,有位激動的文士甚至打翻了案幾上的茶盞也渾然不覺。
【結尾:永不謝幕】
所有演職人員齊聚戲台,每人手中的生命燈將一張張真摯的臉龐映照得熠熠生輝。
眾人齊聲合唱《向生》,歌聲雄壯如千川歸海。背景巨幅絹畫上的百花、百鳥、萬人歡笑,構成一幅盛世圖景。
班主率眾深深躬身,然而再演一段的呼聲此起彼伏。
在這經久不息的掌聲中,班主再度向前,聲震屋梁:生命之戲,日日皆新,今夜暫歇,明朝再續!
戲已終,餘音猶在梁間纏繞;歌雖歇,生命的旋律永遠在每一個悸動的胸膛裡回響。
這夜過後,那些被點亮的生命燈火,將在無數個平凡的日子裡繼續燃燒,代代相傳。
喜歡三國群美傳請大家收藏:()三國群美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